如何创设诗歌教学中的意境摘要:诗歌是我国古代文化艺术殿堂的瑰宝,无论是其深厚的文化背景、凝练的语言形式,还是委婉含蓄的表情达意、意味悠远的艺术境界都是值得我们回味品评的。但古诗歌囿于时空距离大,语言又凝练含蓄,这些都给中学生读懂诗文带来很大的障碍。所以,本文就如何创设诗歌意境帮助学生理解诗歌的问题加以分析,从而引导学生体会诗句的深刻含义和诗人的思想感情,以便于与诗人产生共鸣。关键词:诗歌教学意境一、意境的解说意境是诗歌的生命。意境亦称境界,早在佛教盛行的唐宋时期境界一词便出现于诗学领域。唐代王昌龄的《诗格》论“诗境”首倡“意境”之说;宋代李涂在《文章精义》中谈到文章的“境界”。关于境界或意境含义的阐发,有向虚处引申的,如刘禹锡主张“境生于象外”,司空图提倡“韵味说”;有向实处阐发的,如王夫之的“情生景”、“景生情”说等。到近代的王图维把境界说发展到成熟,强调“言外之味,弦外之响”是有意境的作品的基本特征。所谓意境,一般来讲是指作品中所描绘的生活图景和所表现的思想感情融合一致而形成的一种综合的艺术氛围,能使读者通过想象和联想,如身临其境,在思想感情上收到感染或得到美的享受。因此,在进行诗歌教学中,我们不能抛开意境而孤立地跟学生讲解诗意,那样将会犯下舍本遂末的错误,下面我谈一谈诗词教学中如何创设诗歌的意境。二、创设诗歌意境1、插想象之羽,重现诗歌情景想象是创造的翅膀,更是诗歌赏析必不可少的前提。要引导学生领会诗歌意境,首先要让学生插上想象的翅膀,再次回到诗人创作诗歌的情景之中,想象诗人当时所处的背景、情绪、身世等,才能同诗人同喜同悲、同歌同叹。比如我们赏析杜甫的《茅屋为秋风所破歌》,首先要向学生介绍杜甫当时所处的政治背景及人生遭遇,再让学生明白杜甫“致君尧舜上”、“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的博大志向和一生不得志的残酷现实,这时来理解“屋漏偏遇连阴雨”的凄惨景象和“安得广厦千万间,大庇天下寒士俱欢颜”的千古绝唱就不难了。在此基础上让学生领会杜甫身处困境而仍能高歌一曲的博大襟怀也就容易多了。同时,想象还能帮助学生身临其境,领略杜甫当时凄风苦雨之下的瑟缩和痛苦。这样,一首诗的真正趣味也就让学生把握住了。2、探景物描写,味景中之情王国维在《人间词话》中说:“一切景语皆情语也”。文艺作品中的景物描写,其目的不在于景物本身,而在于把作家自己的情感体验寄托于景物描绘中,诗歌更是如此。因此,要领会诗歌的意境之美,探析诗歌中的景物描写尤为重要,如赏析王维的《山居秋暝》,诗人描绘了一派清幽、空灵、自然恬静的山野美景:你细听,是一首泠泠的清泉、渔歌浣女合奏的《渔舟唱晚》;你细看,是青松明月、翠竹绿荷构置的一副淡雅高调的水墨画。如此优美的景物描写,实则要表达的是诗人对自然山水的无限热爱和欣然归往的执着情怀,同时也展现了有与无、空与灵的佛理禅机。再如陆游的《游山西村》,诗人饱含深情地描绘“山重水复疑无路,柳暗花明又一村”的优美山村图,流露的是对山村厚朴民风的喜爱之情。每一首诗的景都是为情而造景,因而我们必须引导学生透过景物的表面去探寻诗人内在的情感。3、赏关键字词,品无穷韵味一首诗往往有诗眼来透露诗旨的一些关键字词。诗人常常会借助这些字词来展现优美的意境,让人回味无穷,获得愉悦的审美享受。王安石的“春风又绿江南岸,明月何时照我还”一句脍炙人口,原因就在于无穷的韵味皆着一“绿”字,“绿”写出了春风的色彩,把无色之物生动化、形象化,让人想到春风这支绿色彩笔到了那里就把那里染绿,到了哪里就给哪里带来勃勃生机,难怪唐诗中有“春风不度玉门关”的遗憾和感叹。《红楼梦》中香菱跟黛玉学诗时,曾谈到对王维诗的体会:“我看他《塞上》一首,内一联云:‘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想来烟如何直?日自然是圆的:这‘直’字似无理,‘圆’字似太俗。合上书一想,倒像是见了这景的。若说再找两个字换这两个,竟再找不出两个字来。再还有‘日落江湖白,潮来天地青’:这‘白’‘青’两个字也似无理。想来,必得这两个字才形容得尽,念在嘴里倒像有几千斤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