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名谜语1、一路平安(中国城市名)旅顺2、风平浪静(中国城市名)宁波3、日近黄昏(中国城市名)洛阳4、八月飘香香满园(中国城市名)桂林5、夸夸其谈(中国城市名)海口6、千里戈壁(中国城市名)长沙7、大家都笑你(中国城市名)齐齐哈尔8、珍珠港(中国城市名)蚌埠9、带枪的人(中国城市名)武汉10、船出长江口(中国城市名)上海11、金银铜铁(中国城市名)无锡12、银河渡口(中国城市名)天津13、久雨初晴一寸光阴一寸金(中国城市名)贵阳14、两个胖子(中国城市名)合肥15、双喜临门(中国城市名)重庆高新一路、光谷二路、文化路……随着大武汉的发展,细心的市民会在街头发现,新的地名不断出现,这里面有不少数字地名。大量新地名的涌现,是旧城改造和城市扩张的结果。城市地名是文化更是名片,记录着武汉的城市变迁。躺在长江边,拥有双路名——六条码头路变喜庆路在武汉,最有代表性、有文化底蕴的数字路名,莫过于江岸区的“首字为一至六”的数字路名了。江岸区的长江边,由上游向下游顺序排列,有六条非常有特点的路名,这就是一元路、二曜路、三阳路、四唯路、五福路和六合路。这六条路原是德租界内直通码头、和沿江大道垂直的道路。在民国的德租界时期,这六条路具有双重名称。对德国人而言,这六条路是用德国殖民者的名称命名的。如一元路(皓街)称为奥古斯都街,二曜路(福街)称为维多利亚街,三阳路(禄街)称为乌特森街,四唯路(寿街)称为尼恩街,五福路(宝街)称为夏罗特街,六合路(实街)称为多罗逊街。很有意思的是,对华人而言,德租界却采取了另一种命名方式,即以这六条街的德语音译,稍加改变,配上符合中国风俗习惯的吉祥字来命名,从而使路名具有了浓厚的中国民间风俗和喜庆的意味,这就是皓街、福街、禄街、寿街、宝街和实街。据1922年5月的《武汉三镇街市图》记载,此六条路开始有了新的涵义——取“一元复始,万象更新”之意,将皓街更名为一元路;取“日月光曜”之意将福街更名为二曜路;取“三阳开泰”之意,将禄街更名为三阳路;取“礼义廉耻,国之四维”之意将寿街更名为“四唯路”;取“寿、富、康、德、命称五福”之意,将宝街更名为五福路;取“六合同春”、“天地四方为六合”之意将实街更名为六合路。这六条道路直通武汉原来的1-6号码头,这一有趣的数字地名能传承至今,得益于这其中的文化底蕴。开发新城区——一次冒出83个新地名金桥大道、光谷大道、江城大道、后湖大道、兴业路……走在武汉街头,仿佛每一天都能看到新的地名出现。据一份统计资料,30年前,武汉中心城区共有道路名称1200余个,其中还包含有600多个背街里巷的名称。而最新统计数据显示,背街里巷名不算在内,武汉现有的主次干道、支路两类路名的数量就超过3700个。30年间,新增路名3000多个,与此同时,200多个老地名消失。这些大量新增地名的出现,是旧城改造和城市扩张的结果。改革开放后,武汉市政府有计划地对一些陈旧老城区进行改造,重新规划。与此同时,武汉陆续开发新城区,随着迅猛的城市建设,大量地名涌现出来,几年前,武汉市民政局地名规划处对光谷地区进行地名命名,“高新光谷地名系列”一次性产生83个新地名。这些地方以前没有路,因为城市的发展,重新修建了宽阔的道路,让大武汉的外延“城门”扩大新。因此,这些新增的地名全都落户在武汉四周。比如,新命名的道路有武汉经济技术开发区的“创业一路”到“创业五路”,有东湖新技术开发区的“高新一路”到“高新六路”、“光谷一路”到“光谷八路”,等等。如今,这些新增的道路两旁,高楼大厦林立,车水马龙,成了大武汉繁华热闹的坐标。数字一样韵味不同——东西湖“沟名”变雅路走在东西湖区街头,最大的感触莫过于沿途地名的变化:原先从额头湾到吴家山收费站,地名依次从“一支沟”到“九支沟”,现在,这些路名全变雅了。比如吴家山站原来叫“三支沟”,现在改叫“三秀路”。“过去地名都是建设单位或当地居民随口叫出来的,带有随意性,更谈不上文化底蕴,如当地有条沟就叫什么‘一支沟路’、‘一大队’、‘二大队’等,当地姓董的人多就叫‘董家湾’等等。”武汉市民政局区划地名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