事业单位收入的核算讲述课件目录•事业单位收入概述•事业单位收入的分类事业单位收入概述事业单位收入的定义01事业单位收入是指事业单位为开展业务活动,依法通过各种形式、各种渠道取得的非偿还性资金。02事业单位收入包括财政补助收入、事业收入、上级补助收入、附属单位上缴收入和其他收入等。事业单位收入的来源事业收入附属单位上缴收入来源于事业单位开展业务活动取得的收入,如学费、医疗费等。来源于事业单位附属的独立核算单位按照规定上缴的收入。财政补助收入上级补助收入其他收入来源于除上述收入以外的其他收入,如捐赠收入、租赁收入等。来源于国家财政部门拨款,主要用于事业单位的日常经费和专项支出。来源于上级单位或上级主管部门拨款,主要用于事业单位的特定支出。事业单位收入的重要性保障事业单位正常运转促进社会经济发展事业单位收入是事业单位开展业务活动的物质基础,保障了事业单位的正常运转和业务活动的顺利开展。事业单位作为社会公共服务的提供者,其收入的合理使用可以促进社会经济的发展和公共资源的合理配置。提高公共服务水平事业单位收入的增加可以促进其业务活动的开展,提高公共服务水平和质量,满足人民群众的需求。事业单位收入的分类按照来源分类01020304财政补助收入上级补助收入附属单位上缴收入其他收入指事业单位按照核定的预算和经费领报关系,从财政部门取得的各类事业经费。指事业单位从主管部门和上级单位取得的非财政补助收入。指事业单位附属独立核算单位按照有关规定上缴的收入。除上述各项收入外的其他收入,如捐赠收入、利息收入等。按照稳定性分类固定收入指事业单位在一定期间内,按照国家政策规定取得的收入,如财政补助收入、上级补助收入等。非固定收入指事业单位在一定期间内,根据经营业绩、资产处置等取得的收入,如附属单位上缴收入、其他收入等。按照是否纳入预算管理分类预算内收入指事业单位纳入预算管理的各项收入,包括财政补助收入、上级补助收入等。预算外收入指事业单位未纳入预算管理的各项收入,如附属单位上缴收入、其他收入等。事业单位收入的核算方法会计核算基础收付实现制部分事业单位采用收付实现制,即以实际收到或支付款项的时间作为确认收入或费用的依据。权责发生制事业单位采用权责发生制进行会计核算,即以权利或责任是否发生的时间作为确认收入或费用的依据。修正的权责发生制对于一些特定的业务,事业单位可能会采用修正的权责发生制,例如预收款项和递延收入的处理。收入核算的科目设置财政补助收入事业收入用于核算事业单位从财政部门取得的各类财政拨款,包括基本支出补助和项目支出补助。用于核算事业单位开展专业业务活动及其辅助活动取得的收入,如学费、医疗费等。上级补助收入其他收入用于核算事业单位从主管部门和上级单位取得的非财政补助收入。用于核算事业单位除上述收入以外的各项收入,如投资收益、捐赠收入等。收入核算的账务处理010203确认收入核算明细核对与调整事业单位应根据业务性质和合同约定,在满足收入确认条件时将收入确认为本期收入。事业单位应按照不同的收入来源进行明细核算,以便准确反映各类收入的金额和构成。事业单位应定期与相关部门核对收入账目,并根据核对结果进行调整,确保账务处理的准确性。事业单位收入的审计与监督收入审计的内容收入来源审计收入金额审计收入使用审计核实事业单位的收入来源是否合法、合规,是否符合国家法律法规和政策规定。核对事业单位的收入金额是否准确,是否与合同、发票等凭证相符,是否存在虚报、瞒报现象。审查事业单位的收入使用是否合理、合规,是否符合预算管理要求,是否存在违规使用、挪用等问题。收入审计的方法账务核对法凭证抽查法实地调查法核对事业单位的账务记录,检查收入是否及时、准确地入账,是否存在账外账、私设小金库等问题。抽查事业单位的合同、发票等凭证,核实收入的合法性、真实性和完整性。对事业单位的收入来源进行实地调查,了解实际情况,核实收入金额和使用情况。收入的监督与管理建立健全内部控制制度规范事业单位的收入管理流程,明确岗位职责和权限,防范财务风险。加强预算管理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