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2名人读书的故事关于名人读书的故事关于名人读书的故事1把读书过程归结为“由厚到薄”、“由薄到厚”两个阶段。当你对书的内容真正有了透彻的了解,抓住了全书的要点,驾驭了全书的精神实质后,读书就由厚变薄了,愈是懂得透彻,就愈有薄的感觉。假如在读书过程中,你对各章节又作深化的探讨,在每页上加添注解补充参考资料,那么,书又会愈读愈厚。因此,读书就是由厚到薄,又由薄到厚的双向过程第1页共35页关于名人读书的故事2闻一多读书成瘾,一看就“醉”,就在他结婚的那天,洞房里张灯结彩,喧闹非凡。大清早亲朋好友都来登门贺喜,直到迎亲的花轿快到家时,人们还到处找不到新郎。急得大家东寻西找,结果在书房里找到了他。他仍穿着旧袍,手里捧着一本书入了迷,怪不得人家说他不能看书,一看就要“醉”。关于名人读书的故事3一:苏洵发愤第2页共35页苏洵是宋朝闻名的文学家,唐宋八大家之一。他小时候很贪玩,直到二十七岁才相识到读书很重要,从今起先发愤读书,抓紧一切时间学习。有一年端午节,苏洵从早晨起来就扎在书房里读书。他的妻子端了一盘粽子和一碟白糖送进了书房。将近中午时,夫人整理盘碟时,发觉粽子已经吃完了,碟里的白糖却原封未动,而旁边砚台上竟有不少糯米粒。原来,苏洵只顾用心读书,误把砚台当成了糖碟。正是靠着这种仔细刻苦的精神,苏洵成为了文学大家。二:八十二岁的状元梁灏是五代时期的人,却是宋太宗时期的状元郎。他从五代后晋第3页共35页天福三年(938年)起就不断地进京应试,历经后汉和后周两个短命朝代。虽然屡试不中,但他毫不在意,总是自我解嘲地说:“考一次,我就离状元近了一步。”直到宋太宗雍熙二年(985年),他才考中进士,被钦点为状元。他一共考了四十七年,参与会试四十场,中状元时已经是满头白发的老翁了。在大殿上,太宗问他的年岁,他自称:“皓首穷经,少伏生八岁;青云得路,多太公二年。”言明自己是八十二岁了。短短两句话,包含了多少考场上的艰苦和辛酸!三:匡衡凿壁借光读书匡衡是西汉闻名的经学家。他从小喜爱学习,刻苦勤奋,可是家第4页共35页里却买不起灯油,无法在夜间学习。一天夜里,他正躺在床上默诵白天读过的《诗经》时,发觉邻居家灯火通明。匡衡艳羡在灯光下读书的人,他灵机一动,把邻居家的灯火借过来就可以读书了。匡衡正在思索着该如何借到光看书,灯光把巨大的人影投身到墙上,酷似一个个怪物,怪模怪样地在墙上晃来晃去。小匡衡灵机一动我假如在这边偷偷凿个洞,隔壁灯光就能穿墙而过,照耀到我这小屋里来,我不就可以借着这点亮光读书了吗?他兴奋地一骨碌从床上爬起来,找来一把凿子,在墙壁下方偏僻处凿了个小小的窟窿。顷刻间,灯光照亮了一小块儿地方。匡衡赶忙第5页共35页从床头翻出《诗经》,凑到那一小块儿珍贵的光亮处,用心致志地苦读起来。匡衡的父母看到匡衡如此刻苦,都感到特殊欣慰,同时又倍感酸楚。从今以后,匡衡白天帮大人忙田里的农活,夜晚借着那一小束从隔壁人家借来的灯光,孜孜不倦地读书,经过不懈地努力,最终成为一代学者。四:鲁迅在“三味书屋”鲁迅小时候特别调皮。一天,镇里的戏台正在排戏,鲁迅听到外面的锣鼓声,便在家里坐不住了,趁着父亲不留意,他一溜烟儿地跑第6页共35页到戏台前看喧闹。这时,戏台四周已经挤满了人。突然,喧闹的锣鼓声停了,从后台走出一个人,对台下一拱手说:“哪位小兄弟情愿上台?我们让他客串阎王殿里的小鬼。”那些平常特别淘气的孩子这会儿却你推我、我推你地谦让起来。“我来!”小鲁迅走上台去,让戏班的人画了个花脸,然后拿起一把钢叉就舞起来,戏台下立刻响起叫好声。他得意极了,舞得更得劲儿了,小伙伴们都特别佩服他的志气。鲁迅12岁那年,被父亲送进了一所叫“三味书屋”的私塾就读。初入学时,鲁迅对百草园中的那些小精灵特别感爱好。他在园中想起第7页共35页古人东方朔说过有一种虫叫“怪哉”,用酒一浇,便会消逝不见。鲁迅特别想知道这究竟是怎么一回事,便静静地问私塾的先生:“先生这‘怪哉’虫是怎么一回事呢?”先生却板着脸,很不兴奋地回答:“不知道!”后来,鲁迅渐渐体会到学生应当读书,先生不喜爱学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