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语文阅读课中如何运用“以读代讲”法古人所说的“书读百遍,其义自见”,给我们语文教学一个很大的启示,那就是:多阅读,多加思考,许多问题都能迎刃而解。其实,文章通常具有情感的内隐性和知识的广泛性,只有通过多读(可以是出声的朗读、诵读,也可以是不出声的默读),才能心领神会和潜移默化。在语文教学中,教师要摒弃过去“满堂灌”的教法,尽量少讲,要让学生在教师的引导下“以读悟文,以读悟情”。下面结合自己的教学体会,我来谈谈在教学中运用“以读代讲”的具体做法。1.重视多读,体现层次让学生多读固然不错,但方法不对,也不能达到应有的效果。因此,教师在教学中要教会学生正确、合理地阅读的方法。阅读要体现层次性,要体现循序渐进的精神。第一层次:初读课文,了解大意。在小学低年级,一些学生还没养成初读课文时动笔做记号的习惯,我就告诉他们“不动笔墨不读书”,然后再教他们边读书边动笔进行点、画、批注的方法。读书时动笔,不仅能帮助记忆,而且还能快速了解课文大意,从而掌握文中的难点、要点。教师要注意培养学生读书动笔的良好习惯,这是“以读代讲”的第一层次要求。第二层次:再读课文,读通读顺。在学生初读课文的基础上,我让同桌学生互相朗读课文,然后互相纠正读音。如果只是让学生自己不出声地阅读,是不能发现读错字音的。读通读顺文章是阅读教学最基本的要求,只有在读通读顺的情况下才有可能进行词句的品味和感悟。第三层次:精读课文,品读悟情。在读通读顺的基础上再要求读好,即像说话一样自然,不要太快,也不要太慢。要根据课文特定的语境读出相应的语气和语调,可以适当地加上动作和表情来读。在朗读中感悟文中的情感,这是第三层次的要求。教师对学生阅读的要求要逐层提高,这样“以读代讲”才可能落到实处。2.因材施教,读法多样为了让学生能“以读悟文,以读悟情”,教师要敢于放手,做到“有扶有放”“有错就纠”。为此,需要教师根据具体情况,精心设计朗读的形式。为了让学生在获得文章整体印象的基础上进一步获得思想熏陶和美的享受,教师可以对整篇课文或重点段落进行欣赏性范读。特别对于小学低年级的学生来说,由于识字量少,独立通读课文会有很大难度,因此,教师的范读是有必要的。另外,还要根据不同的教材,设计领读、轮流读、默读、分角色读等不同形式的读。当教材中出现长句子、结构复杂或内容难读的片段,我就采用领读的办法,引导学生读通、读顺,突破难点;为了让学生从不同声调、音色上感知了解文章的层次结构,也可选几个人让他们一个接一个,每人一句或一段地轮流读;为了让学生理清文章脉络,划出段落层次或关键词句,则引导学生细心默读,在读中思考并做记号;为了体会人物思想感情,对故事情节或人物对话较多的课文,可以进行分角色朗读。具体选择何种朗读方法,要精心设计,要根据课文的内容和学生学习的实际情况来决定。3.读演结合,入情入境如果在学习的过程中都是一味地朗读或默读,不免单调,而且也会让学生失去学习的兴趣。因此,在读的过程中可以适当与带有丰富肢体动作的表演相结合,从而增加读的感染力。语文教学中的“表演”,就是让学生将课文的内容,通过肢体动作和语言描述,生动地再现出来,从而加深学生对课文的理解。这是一种常用的语文教学方法,也是很有效的教学方法。朗读在情景表演中占有重要的位置,它决定着表演的效果。因此,要准确展现课文中的内容情景,首先需要学生通过多读进入“角色”。如何才能进入“角色”呢?这就要求学生在朗读课文时,注意体会角色的心理变化,要随着情节、环境的变化,不断调整自己的语气。解决了“读”的问题,接下来就是“演”了。有了不同角色的对话,再加上肢体动作的展现,课文中的各种人物就能栩栩如生地展现在大家面前了。通过读演结合,学生就会在不知不觉中融入课文的相关情境中,从而达到很好的教学效果。4.激情诵读,品味诗意要学好古诗,诵读是基础。因为古诗讲究音韵和节奏,而诵读能做到音韵和谐,节奏鲜明,听起来很悦耳,就会产生音乐美、节奏美,从而把古诗的韵味表现出来。因此,教师在学习古诗时,先要指导学生反复诵读。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