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数学课堂教学中的情境教学岐山县凤鸣镇城北小学程高林内容提要:教师是教学活动的组织者,引导者,适时给学生创设各种灵活有趣、针对性强的教学情境,组织、引导学生有兴趣的参与到学习过程中去,探索规律,点燃学生智慧的火花,激活学生内在创造力,培养学生大胆思考勇于创新的能力。关键词:求知动手探究创新是一个民族的灵魂,是一个兴旺发达的不竭之力,培养民族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的基础在于教育,特别是基础教育,作为基础教育的小学数学教学,教师如何创设各种灵活有趣,针对性强的数学情境,开发学生创造潜能,使学生的学习活动变得鲜活、生动、有趣,让学生体验数学成功的乐趣,增强创新能力,这对以满足他们自我实现的需要,培养创新型人材具有重要作用。一、创设情境,激发求知欲望。创设问题情境要从学生的生活入手,走进学生生活,因为生活中蕴藏着无穷无尽的教学资源。一旦书本知识与学生生活世界实现了有效的沟通,学生将在多姿多彩的生活世界中去挖掘无穷的教育财富,生活世界也就成了学生最丰富的学习资源。在实际教学中,我们只要在教学问题与实际生活之间帮助学生架起一座桥梁,充分利用学生生活环境中的人和事,适时创设问题情境,将学生引入与知识相关的新颖有趣、富有启发性的问题情境中,促使学生以积极的心态投入学习,能有效地激发学生的求知欲望,让学生感受到数学的趣味和价值,体验到数学的魅力,增强数学意识和应用意识。如教学“统计”后,组织学生参与贴近他们生活实际的“数家禽”和“调查参加兴趣小组的人数”等活动,学生经历收集数据、整理数据、描述分析数据的过程,学习用方块表示统计的对象和结果,通过“从图里你知道些什么”、“你还发现什么的问题”,让学生感知怎样对统计结果进行简单的比较、分析从而做出判断。这样,学生在经历简单统计的过程中,既能培养统计观念,应用意识和创新意识,又能巩固知识发展思维。又如在学习了普通计时法与24时计时法后,老师可以让学生找找生活中那些地方用到哪种计时法。学生的这样自觉参与大大丰富了他们对两种计时法的认识,使所学知识得到了验证,从而体验所学知识与日常生活的密切联系,尝试到学习数学的乐趣。二、创设体验情境,培养动手能力。创造学认为,人的创新意识不是存在于现成的认识成果中,而是活跃在形成结论成果的探索过程中。学生的创造水平如何,主要体现在他们能否运用已有知识创造性地解决数学问题和实际问题。数学教学具有可操作性,动手操作可以给学生提供实践的机会,促进学生主动参与、发挥创造潜能,激发学生思维和想象。“思维从动作开始,切断了动作和思维之间的联系,思维就得不到发展”。因而,要重视实践操作活动,真正放手让学生操作,让操作成为培养学生创新意识的源泉,让新知在操作了被探索发现,让创新意识在操作中萌发,在这个过程中,学生的第1页求知欲和探索精神一旦被激发,其思维就会有创新的火花闪动。如教学:“平行四边形的面积”时,我把“教具”变成“学具”,让学生分组讨论,人人动手操作,在比比画画、剪剪拼拼、合作交流、自主探索等一系列的实践活动中,学生找出多种平行四边形转化长方形的方法,借助长方形面积的计算公式推导出了平行四边形的面积公式,由于学生亲身经历了平行四边形面积公式的产生过程,体验了一次成功的喜悦,学生的外部操作与内部的数学思维紧密结合起来,调动了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加深了学生对所学知识的认识,培养了大胆思考,勇于创新的能力,激发了创新意识。三、创设猜测情境,激发探究乐趣。“学起于思,思源于疑”,疑问使学生萌发求知欲望,学习有“疑”就会产生探究悬念。教师只要精心创设生动有趣、和谐快乐的教学情境,抓住学生思维的兴奋点,巧妙设疑,激励质疑,形成师生互动,生生互动的快乐局面,诱使学生产生强烈的学习欲望,在积极状态下带着“疑问”全身心的投入到这种情境中去,产生学习动力,尝试学习数学乐趣。如教学:“判断一个数能否被3整除”时,我巧妙设疑,让学生出题考老师,不管你说出的数学有多大,老师都能一口报出,猜猜看。这时学生兴趣十分高涨,一个比一个说出的数字大,但老师都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