支持幼儿科学探究需要注意什么问题幼儿园科学教育是指“教师充分利用周围环境,或为儿童创造条件、提供物质材料,或选择适合幼儿学习的课题以不同方法、不同程度指导幼儿参与各种科学探索活动。”幼儿园科学教育正是通过给幼儿提供丰富的、适合他们进行探索的各种材料、环境与时间,与之互动。也就是让幼儿通自身的操作活动来发现问题、解决问题,获得对世界的认识、态度、情感等,培养其完善的科学素质。幼儿园科学教育只是一个启蒙阶段,根据幼儿的年龄特点和儿童的科学的特点。我们在开展科学教育活动的时要注意几个问题:一、科学活动目标的定位在设计教学活动是最让老师难以把握的就是目标的定位,目标不清楚,活动就是去了灵魂。如果让教师说说科学活动的目标,多数都能套用《幼儿园教育指导纲要(试行)》的精神,说出“科学知识”、“科学方法”、“科学态度、情感与价值观”等术语。但是,仔细分析我们教育实践活动中目标的描述,我们会发现,教师对此可能没有真正深入了解,因此,在进行具体的活动目标定位时,仍旧显得相当地困惑和迷茫,存在不少问题。1、目标定位包含多个核心概念且空乏《有趣的磁铁》其一目标是:让孩子探索发现磁铁的基本性质,激发幼儿的科学活动兴趣,磁铁的性质有很多,如“磁铁能吸引一些物体”、“磁铁的穿透力”、“磁铁的两端磁力最强”等等,在本活动中到底要探究磁铁的什么特性呢?在目标中并没有体现出来。在科学活动中我们也经常会看到“培养孩子探究的兴趣”、“让孩子乐于探究”、“培养孩子的科学态度和科学情感”等等,像这样的的目标太高位、太空泛,说了等于没有说,没有对孩子在活动中能够获得的收获进行具体阐述。2、重知识,轻能力、态度、情感及价值观如《颜色变变变》活动的目标是:“通过操作,知道三颜色中的任何两种颜色相混合能产生一种新颜色;培养幼儿辨别颜色的能力与判断能力。”从目标我们不难看出本活动的知识目标是让幼儿知道任何两种颜色混合在一起能产生一种新的颜色,但在发展幼儿能力方面描述的并不清晰,究竟能培养幼儿哪一方面的能力教师也不太明确,因此目标中也不能描述出来。二、科学活动要讲究“科学”科学活动必须是符合科学的,不像语言、音乐活动可以夸大、大胆想象。是一门比较严谨的学科。幼儿园教学活动的宗旨是让幼儿学习粗浅的科学知识,知道简单的科学道理。幼儿正处于萌芽阶段,对自己通过操作、探索出的科学现象是记忆深刻的,甚至会影响孩子的一生,因而老师的责任重大,我们不只是设计一个科学的科学活动那么简单,老师的语言、材料的提供都要讲究科学性。1、忽略了专业术语教师为了方便幼儿听懂、了解,经常会用一些形象、简单的词语来代替较难的一些专业术语。如在《有趣的磁铁》活动中,老师为了让幼儿知道“异极相吸、同级相斥”的现象就在磁铁的两端分别贴上了“红宝宝”和“蓝宝宝”,并演示了“红宝宝”和“蓝宝宝”相遇会相吸,“红宝宝”和“红宝宝”相遇会相斥,这样在幼儿的脑海中会留下一个红色和红色相互排斥,红色和蓝色会相互吸引的错误现象,老师是煞费苦心、用心良苦,却给幼儿一个错误的误导。活动的名称是《有趣的磁铁》,但在活动中老师说的一直是我们的习惯用语“吸铁”,“磁铁”也叫“吸铁”吗?针对这个问题也有许多老师提出疑问,有老师说“磁铁”也叫“吸铁石”,在我认为既然活动名就是“磁铁”,那么在活动中教师就应该说“磁铁”,我们不能忽略专业术语。2、材料的投放要讲究科学科学活动就是动手操作活动,孩子通过在老师提供的材料中发现问题、探索解决问题、得出结论。这就告诉我们,老师提供的材料要慎重考虑,要讲究科学性。在《沉与浮》活动中,其一目标是通过操作实验,知道生活中哪些物体是沉,哪些物体是浮。提供的材料有木头、塑料积木、石子、树叶、海绵、豌豆、纸片等,孩子们玩的尽兴,记录的也很认真,木头、树叶、海绵、纸片是浮在水面上的,石子、豌豆是沉在水底的,三十分钟过后,活动结束了,听课的老师再去看刚刚做的实验时,发现树叶、海绵、纸片都已经沉到水底了,针对这一情况,老师们也做了讨论,树叶、海绵沉入水底那是因为它们吸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