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人教版小学数学一年级下册《两位数减一位数(不退位)和整十数》教案设计设计说明学生刚学完两位数加一位数(不进位)和整十数,再学习两位数减一位数(不退位)和整十数对多数学生来说不算困难,他们可以利用已掌握的知识通过迁移来突破本节课的学习内容。根据这一点,本节课在教学设计上主要突出以下几点:1.让学生在生动具体的情境中学习数学。《数学课程标准》中明确指出:应力求从学生熟悉的生活情境出发,选择学生身边感兴趣的数学问题,以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使学生初步感受数学与日常生活的密切联系。因此,在教学时,把教材中的情境图进行了创编,充分利用情境图引导学生提出问题、解决问题,为学生能顺利地进行知识迁移做好铺垫。2.让学生在动手操作、自主探究中感知算理。《数学课程标准》在学生评价中提出以人为本,关注学生的发展性评价。为让每一位学生都能理解算理,本节课主要通过让学生摆小棒、拨计数器来理解,使学生在操作过程中探究新知。教学目标(一)知识教学点1、使学生进一步掌握两位数减一位数,两位数减整十数的口算方法。2、使学生加深对相同数位上的数才能相加减的理解。(二)能力训练点1、提高学生的口算准确性和速度,培养学生的口算能力。2、培养学生动手操作能力。教学重点使学生学会两位数减一位数、整十数(不退位)减法的口算方法。教具、学具准备小棒教学过程教学过程(一)铺垫孕伏(二)探究新知1、导入:同学们回忆一下,我们在学习整十数加一位数、整十数(不进位)时,是通过什么办法找出解题方法的?(摆小棒)这节课我们还是利用这种方法来学习“两位数减一位数。整十数”的计算方法。(板书课题)2、教学例1。一、复习旧知35+4=3942+3=455+23=2835+40=7542+30=7250+23=73口算。这两道题计算时有什么相同的地方吗?师:孩子们,老师告诉大家一个好消息,一(1)班的“小小图书角”正式开业了,同学们借书的积极性非常高,我们也去看一看吧。(出示情境图)师:从图中你们了解到了哪些数学信息?(学生看图回答)有35本故事书,借出2本。有35本动漫书,借出20本。师:你能根据这些信息提出哪些数学问题?(1)还剩多少本故事书?(2)还剩多少本动漫书?师:要想解决这些问题,应该用什么方法计算?怎样列式?设计意图:这一环节的教学,从学生生活中借阅图书的情境入手,使学生亲身感受到数学就在自己的身边,同时也使学生在借阅图书的情境中,自然地提出有关两位数减一位数(不退位)或整十数的数学问题。这样的教学符合小学生的学习心理特点,既能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又能增强学生探究新知的欲望。2.探究新知。(1)学习两位数减一位数(不退位)的口算方法。师:我们先来解决第一道题,35-2等于多少?应该怎样口算呢?①独立学习。让学生用小棒摆一摆,从35根小棒里拿出2根小棒,还剩多少根?独立完成后汇报。师:谁还能在计数器上拨一拨?②同桌互学。师:为什么从个位上拨走2个珠子呢?先想一想,再和同桌说一说。学生汇报完后,教师可随机进行引导。师:这个过程大家都明白了,谁能用上“先算……再算……”比较简单地说一说?生:先算5-2=3,再算3+30=33。师:这位同学说得很好。谁还能再说一遍?(多请几个学生说一说)③教师板书口算过程:④小结:结合板书过程,我们看35-2应该先算5减2,也就是个位上的数和个位上的数相减,再用30加3得33。⑤练一练。(先说口算过程,再说结果)57-4=96-1=25-3=49-7=(2)学习两位数减整十数的口算方法。师:我们继续探究35-20的结果,请同学们按下面的过程自学:①摆:拿出35根小棒,去掉20根,还剩多少根?②想:为什么从3捆里去掉2捆?(要减的是整十数,所以先从整捆的小棒中去掉2捆,也就是20根,还剩15根)③算:说说是怎样算的,为什么?(先算30减20,也就是十位上的数和十位上的数相减,再算10加5得15)教师板书口算过程:④小结:结合板书过程,我们看35-20应该先算30减20,也就是十位上的数和十位上的数相减,再用10加5得15.⑤练一练。(先说口算过程,再说结果)69-40=96-60=42-30=81-50=设计意图:对于两位数减一位数(不退位)和整十数的口算方法的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