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没有孩子是差生》读后感今年暑假,有幸拜读了清澈小舟的《没有孩子是差生》一书。作者原名朱国红,是山东济南七里山小学高级教师。有多次将“差班”带为优秀班级的成功实践。这本书里,朱老师从“引导者”、“促进者”、“合作者”、“保健者”、“反思研究者”的角度上,在“以促进学生发展为本”的教育理念下,在教育这片沃土上勤奋耕耘,在每个学生的心田里都播撒下了美好希望的种子。她通过用自己的心血所凝结的文字向同行及家长娓娓道来,如同涓涓溪流,滋润学生干涸的心田;如同缕缕阳光,温暖学生受伤的心……小舟老师用她的无私的爱、足够的耐心和科学的方法创造了“没有孩子是差生”的奇迹。一篇篇鲜活的案例,一串串动人的故事,一个个惊人的奇迹,让人赞叹,令人感动,促人深思。长期以来,“差生”是老师和家长心中抹不去的痛,更是孩子心灵深处的痛。因为是“差生”,在家中,在学校很少看到家长、老师的笑脸;因为是“差生”,时刻提心吊胆,生怕老师注意到自己,而成为教育其他同学的“活道具”;因为是“差生”,所以处处低人一等,好事不沾边,坏事总有份……千千万万所学校的“差生”,永远呆在阳光照不到的角落,用泪水去抚慰自己的伤口。我们的老师,我们的家长,恨铁不成钢,想尽各种方法去改变差生的落后面貌,却从没有想过,是什么原因导致了差生的产生。每一个孩子背着书包走进校园的第一天,他们都是怀着对知识的渴求走进来的,他们的心情是兴奋的,他们的目光中充满好奇,充满信心,充满对未来的美好憧憬。然而,当他们发现心中的知识殿堂有着做不完的作业,有着听不完的训斥,他们不再向往学校。因为他们犯了错误,被罚抄写生字或做题时,他们感到做作业原来是用来惩罚人的一种手段,于是厌学情绪产生了。失去了学习的兴趣,自然也就一步步地走进“差生”的行列。从评价的角度来说。在课改的今天,虽然各级教育主管部门也实行了多元评价,但好象都不如考试来得直接,分得清楚,因此,名目繁多的考试依然搞得轰轰烈烈。好象不考试,就评价不出学校的优劣;不考试,老师分不出个三六九等;不考试,学生也分不出个好中差……因此考试依然是评价学校、教师、学生最最重要的手段。从学生家长的认识来说。学生家长界定一个好老师的标准也是教学成绩好,分数高。从现行的教育现况来看,分数仍然是各个学校评优、评先、招生的重要砝码,这是不争的事实。40年了,高考的指挥榜还再继续发挥着它的威力……正是为了所谓的“成绩、名次、面子”,“差生”才频频出现在我们老师的眼神中、交谈中,呵斥中。没有天生的差生,只有天生有差异的学生。与学习成绩优异的学生相比,尽管他们有这样或那样的毛病:有的品德行为不良,让老师感到头痛;有的不遵守纪律,影响了正常的课堂教学;有的学习成绩糟糕,拉了班级成绩的后腿……但孩子们无知无识地来到这个世界,他的一切都是我们成人世界给他的,可千万不要急着给孩子定性。孩子的成长需要我们做老师慢慢进行正确地引导,不要因为学习成绩不好、纪律不好、品行不良就给孩子扣上一顶差生的帽子,让孩子从此失去童年的欢笑,生活在“差生”的阴影中难以自拔。读了这本书,使我深受感动。作为一名普通的小学教师,朱国红老师试图从自己的实践反思中破解“差生”问题的许多困惑,用自己的教育理想与追求、工作体验和感悟去警示人们不要制造“差生”。就学校教育而言,教师是学生成长的引导者,是学生发展的促进者,是学生学习的合作者,更是学生身心健康的“保健者”。其中最让我感动的是,朱国红老师在书中这样写到:作为教师,每天面对很多孩子,而孩子们之间又存在着各种差异,所以老师不可能做到时刻关注每个孩子,但是老师却可以点燃每个孩子进步的希望。回想我们前段时间的课改,老师们都反映我们的课改只会让优生更优,差生更差。课改初期也何尝不是这样。开始学生都不会展示,都是先让组长或能力强的上台展示,也就是精英展示。再后来有了一定的评价机制,小组展示给小组积分,差生展示分多,但由于差生胆小,也经常出错,就会被扣分。慢慢的组长也不让他们展示了。其实他们也很想展示自己的风采,但怕出错被人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