压强的教学研究段丽梅2014.12.08压强是自然科学的重要概念,在科学技术和生产中经常用到。新教材的第九章就是压强,下面我就结合新\旧教材的对照,谈谈对压强这一章的理解和处理。根据课程标准,压强属于一级主题“运动和相互作用”主题下的二级主题“机械运动和力”的部分内容。对于这部分内容课程标准的要求是:①通过实验探究,学习压强的概念。②能用压强公式进行简单的计算。③知道增大和减小压强的方法。④了解测量大气压强的方法。教师教学用书中补充了两点要求:①通过实验探究液体压强与哪些因素有关②知道大气压与人类生活的关系我们看到新教材将固体、液体、大气的压强归为一章,内容量虽然很大。但知识的条理性却更强。与旧教材比,新教材中列出的素材更丰富,为学生探究式学习的开展,多样化的学习方式提供了便利条件,同时与现代科技相联系,注意了对学生情感、态度、价值观的潜移默化的培养。在整章每一节的教学中渗透着物理学的重要研究方法:如控制变量法,实验归纳法,实验+理性思维相结合的方法,建立模型法,等效替代法等等。本章内容共四节,在实际教学中可以分成六课时完成。第一节压强(用1课时——)新教材舍去了压力概念的教学,因为在前面已经学习了弹力,压力属于弹力,另外学习滑动摩擦的时候又接触了压力。所以舍去压力的教学不会对学生的学习造成障碍。那么压强这一节课,首先是如何引入:一、教师要善于创设活动情境和问题情境,引入新课,激发学生兴趣,促使提出物理问题,开展实验探究。对于这一节课,我们可以这样引入:①下了一场瀑雨,土地松软,送粪的牛车一进地里就遇到了困难,车轮陷得很深,行走起来非常吃力。接着来了一台翻地的履带拖拉机,这家伙浑身是铁,比牛车重好多倍,在松软的土地里,却和在公路上一样,行车自如,并没有陷下去,为什么呢?还可用故事引入:②猴子看见樵夫每次砍柴前,将刀在石头上磨一磨,不大功夫就砍了一大堆柴背着去卖。猴子也学樵夫的样子磨刀,磨完刀去砍柴,结果费了好大劲,一根柴也没有砍下来,怎么回事呢?歇后语引入也行啊:③麻绳串豆腐,提不起来呀!为什么呢?还可问:扁担为什么要“扁”,为什么不用“圆担”?或问:你们是坐硬板凳还是坐沙发舒服,为什么呀?除问题情境引入外,还可以创设活动情境引入,如:④同桌两人一组,分别用手抵住有一端削了的铅的两端,慢慢用力,看哪一个同学先喊停。⑤老师或学生进行踩气球表演,两三个气球放平地上,气球上放一块薄些的平板,人踩在板上气球不爆炸。其实引入课题的方法多种多样,每一种都能引起学生兴趣,如要选择一种的话,我觉得就应选既能引起学生浓厚兴趣,又最有助于引起学生思考,提出问题,切入主题的方法。新、旧教学采用的引入方法是相同的。⑥观察图片或想象你在厚厚的积雪中行走。你会陷到雪里,但是,你如果穿上一副滑雪板,却不会陷下去。为什么穿上滑雪板结果不同呢?你能提出怎样的物理问题?这种引入方法与学生实际生活联系紧密,更能直接切入主题,再引导学生分析、思考:压力的作用效果有如此明显差异,压力的作用效果与什么因素有关呢?通过学生讨论交流,提出一些猜想或假设。这一过程渗透了研究问题方法“分析现象,提出问题,进行猜想与假设”,下一步就要设计实验,进行实验检验猜想。二、实验是科学探究的重要内容,我们要善于将生活情境转化为物理情境,设计出物理实验,用实验来检验猜想。第一种实验设计方案:取酒瓶、沙(或水),海绵(或橡皮泥、沙盘),把瓶子放在一块海绵块上,来模拟人在雪地上的情况,通过控制变量法来研究压力的作用效果与压力大小和受力面积大小的关系。同时训练学生注意观察对比几次实验过程中,同一被压物体的形变程度,用它来反映压力的作用效果。可以设计实验记录表格保持(受力面积)一定保持(压力)一定这样的设计表格更能突出控制变量的思路。有利于学生分析数据,归纳实验结论。此方案中的器材均是身边物品,获得容易,也便于学生操作,通过实验,让学生对压力的作用效果既与压力的大小有关,又与受力面积的大小有关的结论留下深刻印象为引出压强的概念做好准备。第二种设计方案:我们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