让学生在做中学习物理知识教法尝试【摘要】“做中学”是一种学习科学的有效学习方法之一,本文分析了做中学的基本要素及其内涵,讨论了“做中学”和物理新课程的基本教育理念,指出“做中学”的教育理念与物理新课程的教育理念具有非常好得适切性,把“做中学”引入新课程物理教学是实现物理学习方式多样化的有效途径之一。【关键词】做中学新课程物理教学作为一种新的学习方法,“做中学”对我国目前中小学科学教育的教学具有极其深刻的启迪作用并产生积极影响。以物理新课程为例,新课程将科学探究明确列入课程内容,其重要的理念之一是从“生活走向物理,从物理走向社会”。物理教学要求联系学生的生活实际和生产实际,改变单一的教学方式,使学生采用多样化的方式学习物理,突出他们在学习中的主体地位,使学生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人。实现这些目标需要广大教育工作者创造性的综合运用多样化的教学方式。笔者认为将“做中学”引入物理新课程教学是操作性极强的有效教学方式之一。那么,怎样理解“做中学”、“做中学”和物理新课程教学是否具有适切性呢?本文就这些问题作以探讨。一、“做中学”及其内涵“做中学”诞生在美国,逐步传入世界不同的家和地区,在实施的过程中不断发展、成长和完善。20世纪80年代末,诺贝尔物理学奖获得者、国芝加哥的雷德曼(lederman)教授提出一项名“handon”的科学教育改革计划,该计划在美国验并取得好的效果。法国物理学家、诺贝尔物理奖获得者乔治?夏帕克教授十分赞同雷德曼的学教育改革计划,他于1995年将其引入法国(取为“lamainalapate”,即“动手做”的意思)。过实验探索后,在全法国推广,并开发出了法国施该项目的一批典型案例。作为中法合作项目,2001年,中国教育部和中国科学技术协会在中国同倡导并推动“做中学”科学教育实验项目。经几年实践,不仅在全国城乡建立了一批实验学,而且开发了一批中国自己实施“做中学”科学育实验的典型案例,使实验取得了良好的效果。“做中学”是由美国物理学家雷德曼总结并提出的一种学习方法,这种学习方法和教育思想对20世纪末叶的科学教育产生了深刻的影响。20世纪90年代以来,世界许多国家和地区陆续开展“做中学”科学教育实验,开发了许多教学案例,总结了一些有效实施“做中学”的教学方式。“做中学”只所以能引起人们的高度重视,其原因就是它的教育理念顺应了时代与社会发展的需要,与20世纪末叶以来教育发展的要求合拍。“做中学”是让学生在动手做的过程中探究和学习科学知识,一般并不存在固定不变的教学模式,但其中却包含以下几个共同的要素。1.提出问题:“做中学”的教学设计以问题为起点和主线,教学过程围绕问题展开,最后以问题解决或提出新的问题结束一个单元的教学。可见,提出问题是“做中学”的一个十分重要和关键的要素。问题的提出可以由学生独立完成,也可以在教师启发、指导和引导下由学生提出,还可以由教师提出问题。但是,不管怎样提出问题,所提问题都要基于学生的生活经验或者使学生面对一个真实的问题情境。因此,开展“做中学”,教师首先为学生创设一个情境真实、接近学生实际生活经验、适合学生的认识规律和心理发展水平、便于学生进行探究和产生问题的情境就格外重要,做到了这一点,也正是教师实施“做中学”的智慧所在。例如,如果想让学生通过“做中学”探究物体在水中的沉浮,就可以给学生提供一个盛水的容器,准备各种不同材料的物品(如木块、塑料块、铁片、铝片、大头针、橡皮泥等),让学生动手做,引导他们探究上述物品在水中的沉浮情况,学生在动手的过程中,看到有些物品,在水中上浮,有些下沉,此时他们也许自己或在老师启发引导下提出问题:物品在水中的沉浮与其结构和材料有关吗?和物品的本身形状有关吗?能不能使在水中下沉的物体也浮起来…等?提出的各种问题既是科学探究的起点,也是进行“做中学”活动的主题。2.猜想或假设:面对问题,学生思想上产生困惑或冲突,同时也能够形成解决问题的心向。为了消除困惑,学生就会根据自己的已有知识和生活经验,提出猜想或假设,设想解决问题的各种途径,或者对出现的问题做出自己的解释,对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