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球运动专题复习之三正午太阳高度1、正午太阳高度计算公式。H=90°-纬度差(所求点和直射点之间的纬度差)。3.正午太阳高度的时空变化规律(以北半球二分二至日为例)(1)正午太阳高度的纬度变化规律。全球正午太阳高度的纬度变化规律:从太阳直射点所在纬线分别向南北两侧递减;离直射点距离越近(纬度差越小),正午太阳高度越大。①夏至日:正午太阳高度由北回归线向南北两侧递减。②冬至日:正午太阳高度由南回归线向南北两侧递减。③春秋分日:正午太阳高度由赤道向南北两侧递减。如下图中E折线所示。0°23°26´N23°26´S66°34´N66°34´S90°N90°S夏至日二分日冬至日正午太阳高度的纬度变化分布规律:由太阳直射点向南北两侧递减分布规律:由太阳直射点向南北两侧递减90°正午太阳高度(2)正午太阳高度的年变化规律。①回归线之间的地区:正午太阳高度最大值为90°,全年有两次太阳直射现象,即一年中有两个正午太阳高度最大值。如下图A。②回归线上:正午太阳高度的最大值为90°,全年有一次太阳直射现象,③回归线至极点之间的地区:正午太阳高度最大值小于90°,全年没有太阳直射现象。一年中有一个正午太阳高度最大值。④北回归线及其以北的纬度带:每年夏至日(6月22)H达最大值,冬至日(12月22)H达最小值。如右图A所示。⑤南回归线及其以南的纬度带:每年冬至日H达最大值,夏至日H达最小值。如右图B所示。(3)太阳高度的日变化规律。①极点:在极昼期间,极点上见到太阳高度在一天之内是没有变化的,其太阳高度始终等于太阳直射点的纬度(如下图A)。②非极点地区:非极点地区的太阳高度在一日内是有变化的。一天之内有一个最大值,即当地的正午太阳高度(如下图B)。绘出赤道、北回归线、北极圈、北极点四地夏至日的太阳高度日变化示意图太阳高度日变化3、应用(1)确定地方时(7)判断山地自然带在南坡和北坡分布高度(2)确定房屋的朝向(3)判断日影长短及方向(4)判断所在的地区的纬度(5)计算楼距(6)计算热水器的安装角度(1)确定地方时:某地太阳高度达一天中最大值时,当地的地方时是12时图为我国西藏某地6月22日太阳高度的日变化示意图(未考虑海拔等因素)。据此回答6~7题。6.该地的地理坐标为()A.30°N,90°EB.16°52′N,105°EC.23°26′N,120°ED.36°52′N,150°E(3)判断日影长短及方向③南回归线以南的地区,正午的日影全年朝向正南(南极点除外),夏至日日影最长,冬至日最短②北回归线以北的地区,正午的日影全年朝向正北(北极点除外),冬至日日影最长,夏至日最短。①正午太阳高度越大,日影越短;反之,日影越长。④南北回归线之间的地区,正午日影夏至日朝向正南,冬至日朝向正北直射时日影最短(等于0)右图为12月22日南半球某地旗杆影子轨迹示意图。a、b、c、d表示不同时刻的影长。b、d影长为一天中的最大值;a与b、a与d两线间的夹角都是112°30',a与c间夹角为45°;虚曲线为杆影端点的轨迹;该旗帜一年四季总是随风飘向东南。据此,完成下列问题。(1)c处杆影方向为______方,c处地方时为______时。(2)d为该地______(日出或日落)时的杆影,该日昼长为______小时。西南9日出15甲、乙、丙是地处不同纬度的三座房屋二至日的阳光照射情况(a或b),读图后回答17.对三地的位置判断正确的是()A.三地都位于北半球B.甲地位于赤道与南回归线之间C.乙地位于南温带D.丙地位于南温带D(4)判断所在的地区的纬度图中四条曲线分别表示A、B、C、D四地,6月22日太阳高度的全天变化情况,据此判断下列各选项中,对四地纬度位置的说法与图示情况相符合的是()①A.23°26′NB.46°52′NC.66°34′ND.90°N②A.90°NB.66°34′NC.23°26′ND.0°③A.0°B.23°26′NC.90°ND.66°34′N④A.23°26′NB.46°52′NC.90°ND.66°34′N②(1)夏至时,B地的正午太阳高度为。(2)在A、B、C、D四地中,纬度最高的是地。21°34′D洛阳(112°E,35°N)一学生对太阳能热水器进行了改造(如图),把热水器装在一个大玻璃箱中,并将支架改造成活动方式。据此回答2~4题。3.下列地区中,使用太阳能热水器效果最好的是()A.海口B.重庆C.拉萨D.吐鲁番4.当热水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