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1高地理复习——走进高考系列第1辑知识改变命运,勤奋创造未来!•图1中P地季节性受西风影响,Q地常年受西风影响,P、Q两地西侧均为海洋,40º为纬度,读图回答1~3题。P40ºQ40º图1返回首页1.以下四地中,P地最可能为()A.开普敦B.旧金山C.雅典D.悉尼2.Q地近地面的风向为()A.东北风B.东南风C.西北风D.西南风AD3.若P、Q与40º的纬度差均为5º,则P、Q两地一年中最大太阳高度之差为()A.0ºB.5ºC.10ºD.不能确定C返回首页读世界某区域图(图2),回答4~6题。60°0°10°甲乙丙图212℃返回首页4.导致该区域七月12℃等温线在甲处发生弯曲的因素是()A.地形B.暖流C.寒流D.径流B5.关于乙处湖泊类型描述,正确的一组是()A.构造湖内流湖B.火口湖外流湖C.海迹湖咸水湖D.冰蚀湖淡水湖D6.丙处的陆地水平自然带是()A.温带落叶阔叶林带B.苔原带C.亚寒带针叶林带D.温带草原带A返回首页•图3中a、b是北半球某地理要素等值线,且a>b。M、N分别位于图中a、b线之中点。读图回答7~9题。MNab图3返回首页•7.若a、b是纬线,M、N在同一经线上相距2220千米。当国际标准时间为6点时,M地为正午,其太阳高度角为0º。同时,观测到北极星的高度为70º。则N地可能()A.昼长夜短B.受冷高压控制C.是一年中正午太阳高度最小时刻D.河流出现凌汛B8.若a、b是等压线,则M地()A.盛行偏南风B.气温略高于N地C.受快行冷锋影响D.以晴朗天气为主D返回首页•读三维坐标图(图4),回答10~11题。①XYZ····②③④图4返回首页•10.若X、Y、Z分别表示影响河流航运价值的地形、流量、经济等条件,箭头方向表示条件越来越好,①、②、③、④点中最能体现莱茵河航运价值的是()•A.①B.②C.③D.④C11.若X、Y、Z分别表示工业污染中的大气污染、水污染、固体废弃物污染,箭头方向表示污染越来越严重,①体现了下列哪种工业的污染状况()A.钢铁厂B.水泥厂C.化工D.造纸厂C返回首页36.改革开放以来,中国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根据图11和材料回答问题。图11返回首页•(2)A开放地区大量出口农产品,简答该地发展农业的有利自然条件。(6分)热量丰富、降水充足,雨热同期;地势较为低平.土壤肥沃;河川径流丰富(水源充足);濒临海洋便于出口。返回首页•(3)从社会经济方面,简要分析甲、乙、丙三城市对外开放区位优势的主要差异。(10分)(甲城市)哈尔滨:陆上对外交通便捷,靠近能源基地.工业基础好。(乙城市)广州:海运便利.经济技术实力雄厚,思想观念开放,著名侨乡、毗邻港澳。(丙城市)拉萨:旅游资源独特,民族政策优惠,交通条件显著改善。返回首页•39.阅读分析资料,结合所学知识,完成下列各题。返回首页黄河源出巴颜喀拉山,于山东垦利县境入海。其干流全长5464千米,流域面积75万平方千米。黄河养育着中华民族,黄河流域是中华文明的发源地之一。•材料一:黄河是中国历史上决口、改道最多的河流。春秋以前,黄河下游流经河北平原入海,河道无所约束,漫流改徙无定,时常多股河道并存。战国时期,黄河下游两岸筑堤,河道逐渐稳定。由于中游植被破坏,水土流失严重,“河水浊重,号为一石水而六斗泥”。汉文帝时黄河下游出现大规模决口。东汉初年,王景治河,随地势高低,裁弯取直,修筑堤防,开辟了一条新的河道。其后,北方游牧民族入居黄河中游,大片土地由耕转牧,水土流失相对减缓。至唐末,800年间黄河下游河道相对稳定。•北宋初年,随着黄河下游河道逐渐淤高,出现悬河,“高民屋殆逾文”。1128年,宋东京留守杜充为阻止金兵南下,于李固渡扒开河堤。黄河决口,东京豫东北、鲁西南地区,汇泗入淮。此后七百多年间,黄河不再进入河北平原,夺淮入海,多次决口、改道,改变了黄淮平原的原有水系。水患遍及黄淮平原,洪水吞没大片土地,夺去千百万人的生命和财产。洪水过后形成的许多沙丘和沙垅,吞噬大量农田、房屋,淤没城市,淤塞运河,阻塞交通。明清时期,黄淮平原“农业生产日趋衰落,成为全国贫困地区之一”。返回首页•(1)据《河防一览》记载,黄河平时“沙居其六”,伏汛时“水居其二”,试说明原因。(8分)汛期,黄河补给以降雨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