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间地带有两部分:一部分是指亚洲、非洲和拉丁美洲的广大经济落后的国家,一部分是指以欧洲为代表的帝国主义国家和发达的资本主义国家。这两部分都反对美国的控制。在东欧各国则发生反对苏联控制的问题。第23课新中国初期的外交一、选择题年题组1.(·广东文综·17)右示材料说明当时()A.中美关系已经实现正常化B.中国已有反霸统一战线构想C.中国积极参与不结盟运动D“”.中国奉行一边倒外交政策【考点】20世纪60年代中国的对外关系【解析】这是毛泽东的三个世界理论。材料反映的是指出中间地带是反美或反苏的,可知此时我国与美苏关系不好,故排除A、D。中国并不不结盟运动的成员国,故C错。【答案】B年题组1.(·上海单科卷·30)“我们亚非国家所需要的是和平和独立,我们并无意于使亚非国家同”其他地区的国家对立,我们同样需要同其他地区的国家建立和平合作的关系。这段话出自()A.周恩来在万隆会议上的发言B.乔冠华在中国恢复联合国席位后的讲话C.邓小平出席中美建交招待会时的谈话D.江泽民在亚太经合组织会议上的讲话【解析】材料讲话意在处理与亚非国家的关系。在亚洲、非洲民族解放运动高涨的形势下,1955“”年亚非会议召开。周恩来鲜明地提出求同存异的方针,促进会议取得圆满成功,此次会议加强了中国同亚非各国的联系。【答案】A2.(·福建文综卷·18)通过日内瓦会议和万隆会议,新中国()A.发挥了大国应有的政治影响力B“.促成了”一超多强的国际格局C.确立了不结盟运动的领袖地位D.巩固了社会主义阵营的内部团结【考点】新中国外交【解析】日内瓦会议中国第一次以大国身份参加,并推动会议取得成就,万隆会议周总理提出求同存异思想被与会各国接纳,推动万隆精神的形成。苏联解体之后才有一超多强的格局排除B,.不结盟运动兴起于60年代,排除C,这两次会议都不是社会主义阵营的会议排除D。【答案】A1.(·山东文综卷·14)20世纪50“年代初,中国提出和平”共处五项原则的主要目的是()A.打破西方国家的外交封锁B.促进世界多极化的发展C.加强社会主义国家之间的合作D.推动不结盟运动的兴起【解析】新中国成立初,美国和一些资本主义国家对中国采取政治上不承认、经济上封锁禁运、军事上包围威胁的政策,企图把新中国扼杀在摇篮里。为了积极同邻近国家和新兴的民族独立国家发展友好关系。1953年12月,周恩来在接见印度代表团时,第一次提出了和平共处五项原则,这有利于打破西方国家的外交封锁。【答案】A年题组1.(·江苏单科·10)“日内瓦会议后,毛泽东就外交问题指出:关门关不住,不能关,而且必”“”须走出去。这里,必须走出去的战略意义在于()A.缓和中苏关系恶化的局面B.行使安理会常任理事国的权力C.重建中美间战略伙伴关系D.发挥在国际关系中应有的作用【解析】“”日内瓦会议是新中国第一次以大国省份参加的重要国际会议。毛泽东的走出去是指要发展同其他国家的外交关系,在国际事务中发挥应有的作用。50年代末60年代初中苏关系恶化,A不正确;中国还没有恢复在联合国的合法席位,故B错误;克林顿执政时期中美“”关系才被定位为战略伙伴关系,C不正确。【答案】D2.(·上海单科·27)“从解除殖民主义痛苦和灾难中找共同基础,我们就很容易互相了解和善重、互相同情和支持,而不是互相疑虑和恐惧、互相排斥和对立。”周恩来说这段话是在()A.与尼克松会面时B.与田中角荣会面时C.出席万隆会议时D.出席联合国大会时【解析】“”“”“”扣住中心词周恩来、共同基础、不是互相疑虑和恐惧、互相排斥和对立即可知是周恩来在万隆会议对发展中国家发表演讲时提出的求同存异的方针。【答案】C3.(·海南单科·25)《剑桥中华人民共和国史》评论说:在1955“年的一次国际会议上,周恩来利用了他个人的巨大魅力和外交机敏逐渐减弱了那些怀疑中国或怀疑共产主义的领导人”的敌对情绪。在这次会议上,周恩来提出的外交方针是()A“”.求同存异B.和平共处五项原则C“”.另起炉灶D“”.打扫干净屋子再请客【解析】“注意抓住关键信息1955”“…………”年,减弱了那些怀疑中国敌对情绪,回顾对比所“”学知识,可以判定是万隆国际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