L4区域生态环境建设【文综地理卷·届重庆市重庆一中高三上学期第二次月考(10)】L4下图为某区域等高线图,表格所示为图中T河流域土地利用结构变化表。读图表完成31~32题。31、1978~年R河流域A.耕地减少,收入降低B.大量荒地变为草地C.生物的多样性增加D.径流总量明显增加32、有关图示区域自然灾害的叙述,正确的是A.地处我国南方,不受寒潮的影响B.不会受到副高的控制而形成伏旱C.黄铜矿的开采不会导致水土流失严重D.在浙江登陆的台风可能会带来暴雨洪涝【知识点】本题考查图表的数据分析能力。【答案解析】31.C32.D解析:31题,1978~年R河流域耕地比重减少,而不是耕地减少;大量荒地变为林地;生物的多样性增加;林地增多,涵养水源功能增加,径流总量减少。32题,图示区域地处我国武夷山,有寒潮的影响;受到副高的控制而形成伏旱;黄铜矿的开采可能导致水土流失严重;在浙江登陆的台风可能会带来暴雨洪涝。【思路点拨】会分析图表的数值变化,比重与量不是一个概念。【文综地理卷·届浙江省重点中学协作体高三第一次适应性测试(11)】C4J1L4B336.(26分)保护和挖掘现有土地资源的潜力是党中央、国务院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一项重要举措。下表是我国三个不同地区的相关资料,据表分析回答:A地区B地区C地区经纬度103°E,41°N117°E,38°N114°E,26°N海拔高度1000—1500米3—5米500—800米面积5000km28100km20km2气候要素1月均温-17℃-6℃6℃7月均温26℃27℃28℃年降水量120mm600mm1350mm7—8月降水92mm452mm181mm4—6月降水12mm27mm853mm森林覆盖率3%12%42%人口密度12人/km2278人/km2103人/km2(1)从气候方面分析,A地区农业生产限制性因素及其形成原因。(4分)(2)从土壤方面分析,B地区农业生产限制性因素及其形成原因。(10分)(3)从保护和挖掘土地资源潜力,提高经济效益和生态效益分析,你认为C地区应采取哪些措施。(12分)(4)在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过程中,为了充分利用土地资源和光照资源,在三地区分别建设两栋高20米的楼房,三地区楼间距最宽的地区是__________________地区(填字母)。(2分)【知识点】本题考查气候特征、农业区位、土壤盐碱化、土壤改良、楼间距。【答案解析】(1)干旱缺水(1分)距海洋远(1分)和地形阻挡(1分),导致夏季风不能达到。(1分)解析:根据表格信息可知,A地区年降水量为120mm,可见此地区气候干旱,水资源短缺是其农业生产限制性因素。该地地处内陆距海洋远,同时海拔高度在1000—1500米,地势较高,阻挡了夏季风,使其降水较少。(2)土壤盐碱化(1分)地势低平,排水不畅(1分),频繁的旱涝气候变化,影响土壤中盐分的水迁移(1分)。春旱蒸发强烈(1分)或不合理的灌溉,缺乏排水系统,地下水位上升(1分),土壤中的盐分随水沿土壤空隙上升到地表(1分),水分蒸发后,大量盐分便在土壤表层积累。(2分)雨季土壤淋盐,秋季返盐。(2分)解析:根据表格经纬网信息可知,B地区为黄淮海平原地区,该地区海拔在3—5米,地势低平,排水不畅;而7—8月降水452mm,4—6月降水27mm,降水季节变化大,土壤中的盐分在雨季随水沿土壤空隙上升到地表,春旱蒸发强烈,水分蒸发后,大量盐分便在土壤表层积累,土壤容易形成盐碱化。(3)①改良红壤(2分)②走立体农业的道路(2分),多层次布局农、林、牧、渔各业(2分)发展多种经营,建立良性生态循环。(2分)③对山区优势资源的加工,变资源优势为产业优势(2分),打开销售渠道,占领商品市场,增加农业的附加值(2分)。解析:C为南方低山丘陵,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南方低山丘陵经济可持续发展主要从以下几个方面来分析。改良红壤、走立体农业的道路,多层次布局农、林、牧、渔各业;发展多种经营,建立良性生态循环;对山区优势资源的加工,变资源优势为产业优势;打开销售渠道,占领商品市场,增加农业的附加值。(4)A(2分)解析:纬度越高,正午太阳高度角越小,楼间距越大,结合表格信息可知,A纬度最高,因此楼间距最大,A正确。【思路点拨】土壤盐碱化的形成过程及南方低山丘陵可持续发展措施是常考的热点,要及时总结和灵活分析,本题难度中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