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高校毕业生就业创业问题研究促进——围绕“四个转变”专题调研报告省委书记王国生同志“四个转变”发展思路,是在深刻认识青海省情基础上提出的,对今后一个时期我们开展各项工作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既是战略谋划又是目标选择。海南州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局紧紧围绕“四个转变”发展思路,立足海南人社部门工作实际,以就业工作为切入点,特别是针对高校毕业生就业创业工作,成立2个调研组,从2月20日至3月20日利用1个月时间,深入海南州五县和部分乡镇(社区),通过问卷调查、召开座谈会、实地查看等方式开展调研。力求从中得出一些有益的经验和措施,切实为把海南高校毕业生就业创业工作推上一个新的台阶,为海南人社部门扎实贯彻落实“四个转变”发展思路奠定坚实的理论基础。一、就业创业现状XX年至XX年,全州共登记高校毕业生3944人,已就业创业3642人,未就业302人,就业率91.2%。从已就业创业人员学历看:大专(高职)1963人,已就业创业1729人、占总数的88.1%;本科1942人,已就业创业1875人、占总数的96.5%;研究生39人,已就业创业38人、占总数-2-的97.4%。从专业看:经济学、文学、理学三大类毕业生1120人,已就业创业1087人、占总数的97.1%,其中:专业与就业岗位配备的有695人、占总数的62.1%;法学、历史学、管理学三大类毕业生758人,已就业创业654人、占总数的86.2%,其中:专业与就业岗位配备的有341人、占人文类毕业生总数的45%。其他类毕业生2066人,已就业创业1901人、占总数的92%,其中:专业与就业岗位配备的有1112人、占总数的53.8%。从就业方式看:各类企业吸纳413人、占总数的11.34%,考录公务员596人、占总数的16.36%,招聘事业单位1407人、占总数的38.63%,基层公益性岗位安置451人、占总数的12.38%,“三支一扶”及大学生村官等基层服务岗位安置272人、占总数的7.48%,自主创业255人、占总数的7.1%,自谋职业和灵活就业248人、占总数的6.8%。二、存在的问题(一)结构性矛盾依然突出。一是市场供需视角下高校毕业生就业结构性矛盾突出。近年来,海南州高校毕业生越来越多,每年毕业的高校学生以5.9%左右的速度在缓慢递增,供给总量已经过大。而海南州机关行政事业单位由于受到编制数的限制,企业发展规模较小等因素的影响,每年可提供的各类用人岗位大概在890个,其中:机关事业单位岗位500个左右、企业岗位140-3-个左右、“三支一扶”岗位100个左右,公益性岗位150个左右,从海南现有的结构和职位空缺性质来看,供求矛盾已经十分突出。同时,企业对各类专业技术人才和管理人才的需求变化速度往往快于高校培养专业的人才速度,形成了人才供需市场配置的时间差。二是自身期望视角下高校毕业生就业结构性矛盾突出。当前大学生自身期望值与社会需求之间存在错位,在就业观念上普遍存在就业期望值较高,追求待遇、相互攀比等现象。很多毕业生对就业地域、行业发展空间、薪资水平等要求较高,把一些偏远地区单位、基层单位、中小企业拒之门外,表现为“想去的单位去不了,可以去的单位又不想去”的尴尬情况。同时,大部分家长认为只有机关事业单位和大型国企才算是真正的就业,这样的工作才稳定、保险、有面子;有的家长考虑老有所靠的想法,也希望子女能回到本地就业。经统计问卷调查,63.2%的高校毕业生薪酬期望值在4000以上,64%的高校毕业生偏向于在县以上机关事业单位就业,61.3%的高校毕业生回家乡就业的主要原因是由于父母的劝阻和要求。(二)服务保障力度还需加强。一是基层岗位服务保障力度还需加强。政府财政对服务基层高校毕业生的财力支持力度较小,对基层、农牧区工作的待遇保障还不完善。如:很多高校毕业生在乡镇(社区)负责社保、医保等相关工作,工作量较大,但实发-4-工资仅有900余元,致使从事基层服务的高校毕业生无法定下心来在基层扎扎实实工作。据统计:近年来,从事基层岗位的高校毕业生占已就业毕业生的17.5%,其中23.6%缴纳社保补贴和公积金。二是自主创业服务保障力度还需加强。近年来,高校毕业生总量不断增长,社会岗位明显不足,部分高校毕业生选择自主创业,然而,政府和社会给予的政策、资金支持力度较小,在完善税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