写作指导——善用环境描写,令文章增色【学习目标】1、理解环境描写的作用,学会从内容上赏析文学作品中的环境描写。2、适当运用环境描写的方法完成600字作文。环境是人物生活的“土壤”,是人物性格形成和发展的依据。在文章中穿插三言五句或点到而止的简要环境描写,能为文章增色不少。作品的环境描写,不论是社会环境或自然环境,都不是可有可无的装饰品,而是密切地联系着人物的思想和行动。”--茅盾《关于艺术的技巧》【知识梳理】(一)环境的概念所谓环境是人物活动的具体场所,它包括社会环境和自然环境(自然景物)。1、自然环境描写包括:人物活动的时间、地点、季节、气候以及景物等,对表现人物身份、地位、行动,表达人物心情,渲染气氛都具有重要作用。在那里,鲜嫩的芦花,一片展开的紫色的丝绒,正在迎风飘散。《芦花荡》2、社会环境描写特征,指的是对特定的时代背景及人物生活环境的描写。它所描写的范围可大可小,大至整个社会、整个时代,小至一个家庭、一处住所。描写的内容可以是室内陈设、当地的风土人情和时代气氛等。那年冬天,祖母死了,父亲的差使也交卸了,正式祸不单行的日子。我从北京到徐州打算跟着父亲奔丧回家。《背影》(二)环境描写的作用1、生动地表现事情发生的背景。2、衬托人物形象,烘托人物心情。3、渲染气氛,使文章情景交融。4、为下文做铺垫,推动情节的发展。5、反复出现,成为文章的线索。6、深化作品主题,揭示主题。(三)环境描写的方法1、连串式描写在文章中,多次使用景物描写,可以自然地展开情节。在一篇以《关心》为题的中考满分作文中就三次出现了景物描写。开头是这样描写的:“细雨绵绵,如同那扯不断剪不断的丝缕,我的烦恼就像这绵绵的雨丝,没有尽头。”中间接着说:“放眼望去,那一片片的竹林在雨中显得更加娇美了,那一簇簇的绿叶,经过雨水的洗刷之后,更加绿了,更加亮了。”结尾的时候,作者再次写到了景物:“我呆呆地伫立雨中,望着父女俩消失在茫茫的雨雾中。心中忽然静静地淌过一阵热流。”“雨依然飘洒,不过,雨丝却成了母亲的双手在轻抚着奔跑的我。”同样写雨,却用了三段情感不同的文字,情节自然。用这种方法写出来的文章,脉络分明,极富情感。2、情景式描写把内心的“情”,自然地渗透到外物之中,这就是“情积于内而发之于景”。如:《芦花荡》结尾中写到:“他狠狠地敲打,向着苇塘望了一眼。在那里,鲜嫩的芦花。一片展开的紫色的丝绒,正在迎风飘洒。”把老头子复仇成功后的喜悦舒畅的心情表现了出来。3、对比式描写环境描写,还可以将人物在不同年代、不同情况下的不同感受,通过景物体现出来,这种景物的对比可以突出中心。如:“首次看见外国,感觉是那样的新鲜,边境线上耸立着的那一个个哨所就像是一处处景点,全副武装巡逻的战士就像是一幅幅流动的画面,那一块块界碑就像一面面永恒的风景。”“日子久了,在叶子的眼里一切都变了,神圣的界碑不再是风景,只是块刻着国名的石头罢了。就这样,今天踏着昨天的脚印,明天再踏着今天的脚印,在巡逻道上走了今天再走明天,成天连人影都见不到,肯定能把人弄傻了。”4、五觉法描写“五觉法”就是通过人的感官(眼、耳、鼻、舌、口、手等)充分接受外界的信息表达方式(光、声、味、嗅、触等)对物体的多重感知。写景状物时,视觉描写和听觉描写是主要的,如果视、听、嗅、味、触五觉并用,将会产生更加细腻、逼真的描写效果。如果我们对所需要描写的相对静止的状态加以每一种感觉的分解、描摹,便会联想得更加丰富多彩,描写得更加生动形象。如:每天潮来的时候,听见海涛冲击岩石的声响,看见空际细雨似的,朝雾似的,幕烟似的飞沫升落,有时它带着腥气,带着咸味,一直冲进我们的窗棂,粘在我们的身上,润湿着房中的一切。——《听潮》5、组合式描写描写景物时,既有“特写”,又有背景式的画面“广写”。所谓“广写”,就是把众多的场景艺术地组合起来,展现出一幅生动广阔的画面。常见的组合方式有“由远及近”、“由上到下”、“由周围到中心”等空间组合式,还有“春夏秋冬”、“晨午昏夜”、“四季四时”等时间组合式。如:临河的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