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文教学中如何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列夫托尔斯泰曾说过:“如果一个人在学校学习时,什么也不会创造,那么他的一生就只会模仿和抄袭。”这个后果多么严重!也由此可以看出学校教育对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是多么重要,对学生的一生可谓影响深远。在此,我想就“在语文教学中如何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这个问题,结合我的教学实际谈几点拙见。一、营造宽松、和谐、民主的课堂氛围教育家陶行知说过:“创造力最能发挥的条件是民主。”如果当教师的想用怒气控制课堂,想用自己的威严控制课堂,我想整节课的气氛会死气沉沉,没有生机。学生不敢回答,更不敢发问,何谈创造力?最后学生会变成了“听话的羔羊”,对老师的话言听计从。这种教育会泯灭学生的天性,扼杀了学生的创新意识。如果反之,教师为学生创设出宽松、和谐、民主的环境,让学生张扬个性,他们的小脑袋里就会迸发出创新的火花。要想营造宽松、和谐、民主的课堂氛围,第一,老师必须转换角色,从管制式的师长变成学生的学习伙伴。每节课必须以饱满的热情、满面的微笑、亲切话语来面对学生,亲近学生,感化学生。这样,学生才会由畏你、怕你,变成敬你、爱你,才能对你敞开心扉,畅所欲言,在你的课上才能勇敢地发表自己的观点。第二,给予学生充分的尊重。在语文课上,老师不但要尊重学生的人格,更要尊重学生独特的感受。在学习《巨人的花园》这篇课文时,我提出问题:课文描写了巨人的花园那些美丽的景色?多数同学都答的是原文中的内容“鲜花盛开的春天,绿树成荫的夏天,鲜果飘香的秋天,白雪一片的冬天。”和标准答案一模一样。这时,一个学生站起来说:“老师,我还看见了孩子们在欢乐地玩耍,听见了许多鸟在唱歌。”这时我的眼前一亮,他多有想象力呀,能从文字的描述中想象到如此生动的画面,这就是学生的创新意识呀。于是,我及时表扬了他,看到他美滋滋地坐下,我想我已经为他种下了创新种子,插上了想象的翅膀。如果在刚才,他没有回答出标准答案的时候,我讽刺他、训斥他,我想他再也不敢轻易的发表自己的观点了。说到这,我想只要为学生营造宽松、和谐、民主的课堂氛围,学生的创新思维就会像雨后春笋一样,破土而出。第三,懂得适时的“放”与“收”。来到新惠第二小学不久,学校安排我接手了二年级的语文课。面对六十多人的大班,我有些茫然,班级多数学生非常活跃,也有的非常调皮,但我没有退缩。开始的两节课也许是我们彼此陌生,也许是开始的新鲜感,我上得还算顺利,学生们听得很认真,也很遵守纪律。作为年轻教师的我,富有活力,我想要激情澎湃的课堂,我想积极的与学生们交流互动,尤其想看到孩子们焦急的举手抢答。但在不久后,有的学生在课上会说些与上课无关的事,个别学生竟然在课上告起状来,我没急着处理,事后分析原因,也许是我在课上“放”的太宽,现在真的应该“收一收”。第二节语文课我没着急上课,强调了坐姿、纪律。上课时我也及时地提醒,课中还有一小会小憩的时间,可以伸伸胳膊、伸伸懒腰,接着再聚精会神地上课。经过一段时间的训练,果真效果极佳。我想对于像我们这样的年轻教师来说,做到让课堂“宽”而不“散”才是最为难能之处,需要长时间的思考与积累才能真正做到。二、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让学生主动地学习“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如果学生对语文这门课程根本不敢兴趣,那样又怎能谈及创新能力呢?从兴趣入手,激发学生的求知欲,是提高创新能力的基础。那么,如何来培养学生的兴趣呢?一是要善于发现学生身上的闪光点。不管成绩成绩好与坏,只要有一双善于发现的眼睛,每个学生身上都是有闪光点的,要及时肯定学生的每一次小小的付出,让学生体会到一丝丝成功的喜悦,让学生感受到学习语文是没有困难的,是很容易的。这样循序渐进,让他们乐于付出努力,慢慢提高成绩。二是避免无休止的机械性练习,对于知识的巩固和强化,老师要少留家庭作业,避免让学生产生厌烦心理和抵触情绪。如果学生每天放学回到家等待他的是各科堆积如山的作业,那对于部分学生来说,学习效果不会很好。我曾经做过这样的实验:把语文园地里的“读读背背”的内容让学生回家抄写数遍,第二天进行默写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