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勤学”浸染满园芬芳——关于班级“勤学”文化建设的思与行(武汉市东湖新技术开发区光谷第八小学刘利平)一、对“勤学”文化的前思考“学向勤中得,萤窗万卷书”,北宋汪洙《勤学》之声震撼人心;“黑发不知勤学早,白首方悔读书迟”,唐代颜真卿《劝学》之言感人肺腑;“业精于勤,荒于嬉”,唐代韩愈《劝学解》之语直白警醒。可以说,“勤学”自古以来就是中华的传统,是中华学习文化的精髓——祖逖闻鸡起舞,屈原洞中苦读,陆游书巢勤学!这种“勤学”之志穿越历史,在我们的近代亦是可圈可点——鲁迅以“早”明志,毛泽东东山苦读,蔡元培坛子避蚊……所以,在某种意义上,一部中华崛起史,就是一部“勤学”史!正是无数勤奋向学之士撑起了我们泱泱中华!可是,当我们把视野投向现实,普世的虚无,极端的功利,学风的浮躁,目标的迷失。璀璨的“勤学”风尚在我们的校园之内风雨飘摇,硬性的灌输,被动的接受,高压的管理,无奈的应付。学习不再是纯净的勤奋与苦读,不再是内在的兴致与需求,不再是高远的志向与追求,而异化为一种外在的异己的行为。对于这种中华传统“勤学”文化迷失的现状,作为一名教师,我痛苦地意识到它的客观存在,更忧虑它对未来造成的深远影响。唤醒学生的“勤学”意识,激励学生的“勤学”行为,给予他们更有力量的“勤学”策略,我孜孜不倦,乐此不疲!二、班级“勤学”文化建设的目标梳理与策略实施(一)班级“勤学”文化建设的目标梳理我始终坚信——“凡事,预则立”。所以,面临这个新接手的六(1)班时,我目标非常明确,诚意向学,勤勉刻苦将成为我们班级的一股新风尚,每个孩子都将浸染在这股“勤学”之风中,品尝其中先“痛苦”而后“畅快”的“痛快”之趣。为此,在孩子们开学之初,我们班级文化的核心——班级名片早就如明镜般挂在我们的教室门口,指导着孩子们的前进方向:我们的班级:六(1)班我们的班训:非淡薄无以明志,非宁静无以致远我们的宣言:我们是初升的太阳,我们蓬勃向上,我们斗志昂扬,我们敢作敢为;我们极具潜力,我们机智灵敏,我们相亲相爱。是的,我们已经站在了人生的起跑线上,为了实现心中的远大目标,我们正在努力拼搏。我们相信:成功永远只属于不畏困难,勇往直前的人。我们的口号:六(1)六(1),自强不息。“非淡泊无以明志,非宁静无以致远”是我班的班训,这句话出自诸葛亮的《诫子书》,诸葛亮期望自己的儿子能够明确志向,达成高远,这也是我对我班学生热切的期望。我班的口号非常响亮,“六(1)六(1),自强不息”。“自强不息”源自《周易》,“天行健,君子当自强不息”,而“自强不息,厚德载物”同时也是清华大学的校训。以“勤学”为主体,以班训、宣言和口号为支撑,“一主三翼”的格局成就了班级“勤学”文化的目标。(二)班级“勤学”文化建设的策略实施从理论的角度来讲,“目标有多远,我们就能够走多远”。但是,从实践的视角出发,明确目标之下,还需要具体策略的支持。1、策略之一:“你为什么要上学?”——“勤学”动力的激发“凡学之不勤,必其志尚未笃也”,所以,要勤学,志向必澄澈,动力必清明。开学第一天,远离“新学期新打算”的肤浅的虚情假意,对于六年级已经开始逻辑思维的学生,我给了他们一个从未思考过的深刻的话题——“我为什么要上学”?学生崔述武在自己的日记中写道,“朋友,你有没有想过,为什么要上学呢?当遇到新老师的第一天,老师说出这个问题的时候,我们凝重起来。我们从一年级到五年级是没有想过这个问题的”。不用说这个话题有多么巧妙,但是它的确让学生们从一个自己从未有过的思维方式来审视自己一直以来习以为常的行为,进而探究这一行为背后的意义。学知识,交朋友,学做人,考大学,找工作,回报爸爸妈妈,报效祖国,这是“为什么要上学”的一种主流范式。在这一主流话语模式之下,我还欣喜地看到了不同的见解,听到了不同的心声。“学校里丰富的活动让我们的生活充满了乐趣,音乐课上我们放开歌喉,在享受美妙音乐的同时,还能宣泄内心的情感。电脑课让我们开阔眼界,和世界保持联系。体育课让我们有机会获得自我保护的本领和拥有健康的体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