莫旗学校心理健康学科教学常规要求(试行)为加强学校心理健康学科教学常规工作,规范教学行为,全面推进素质教育及课程改革,提高教学质量,特制订心理健康学科教学常规如下:一、备课(一)备课准备1.认真学习《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指导纲要》(2012年修订)(以下简称《纲要》。明确课程的性质、目标,理解课程的基本理念、教材编写意图和编写思路,把握教材的内在结构,理解内容标准及实施建议。明确《纲要》关于各个年段心理健康教育的整体要求和对所教年段的具体要求。2.钻研教材。通读本学科全套教材后,研读所教教材、教学用书,整体上把握教材和教材之间单元之间的纵横关系,明确教学重点、难点。3.了解学生。根据学生身心发展的规律和特点及心理健康教育的规律,科学开展心理健康教育,注重心理健康教育的实践性与实效性相结合,做到:在生活中备课,在学生中备课。并通过各种媒介搜集整理各种社会信息,有目的地调查现实社会生活中出现的新情况新问题,及时发现和随时积累实施教学所必须的素材。(二)备课形式1.制定学期教学计划。要结合教材内容、学生的心理特点和需求来制定。其内容主要包括:本册教学内容体系及学期教学目标、学生情况分析、重难点、教学具体措施、教学进度表。以表格的形式呈现,并写出单元和课时的教学时数及各部分教学内容的课时分配和时间安排。2.制定单元教学计划。在教学一个单元之前进行的备课。单元备课应从单元内容、单元教学目标、教学准备、学生的实际情况、教学时间等方面进行设计。可以用表格列出,也可文字叙述,并附在课时教案本上。3.编写教案。(1)编写教案的内容。①活动名称②活动目标③活动重、难点④活动准备⑤课时安排⑥活动过程⑦板书设计⑧活动反思(2)编写教案的要求①认真学习新《纲要》,钻研教材以及教师用书,翻阅各项资料。②活动的目标确定要以提高全体学生的心理健康水平为中心,要以培养乐观向上的心理素质为宗旨。③活动内容既依据教材又不拘泥于教材,要把教学内容和学生现实生活联系起来,提倡从学生的生活中捕捉有教育意义的内容,不断提高心理健康教育的针对性、实效性和生动性。④活动形式与方法不拘一格,可根据目标、内容、条件、资源的不同,因地制宜地选择不同的活动形式。常用的活动形式有:心理训练、问题辨析、角色扮演、游戏、讲故事、讲授等。⑥教师必须提前备课,不得上无准备的课。教师要写详案,不得抄袭。书写要清楚、规范。⑦提倡集体备课。建议同年级任课教师可以在一定范围内集体备课,分工负责,资源共享。其方式有:集体研讨—分工备课—集体完善—形成个案—交流反思;个人选备—组内交流—改进预案—资源共享;个人初备—集体研讨—形成预案—课后反思—交流修改—形成个案。二、课堂教学课堂教学是整个教学过程的中心环节,是教学目标的达成过程,上好课是提高教学质量的关键。具体要求如下:(一)教学观念要更新。要认识到:本课程的教科书主要不是作为知识的载体来供教师讲授的而是教师引发学生活动的工具,是学生开展活动时可利用的资源。在教学活动中,教师要真正用心地去投入到活动中去,做学生活动的支持者、合作者和指导者。要做引导、激发和深化学生活动的引领者;要把学生当做活动的主体,引导学生在自主参与的活动中实践、体验和获得感悟。(二)课程目标要落实。本课程的活动要落实《纲要》要求,紧紧围绕教学目标组织教学活动。(三)课堂要灵活开放。教学活动时间的安排要灵活机动,根据主题、内容,可在一课时内完成也可持续几课时或一段时间;可在课堂上完成,也可安排必要的课前准备活动或课后延伸活动来配合。(四)活动过程要优化。构建符合学生心理需要的,以活动为载体的,并引起学生心灵共鸣的开放式教学流程。1.课堂活动设计要丰富多彩,容量适中。要营造轻松、活跃的氛围。既要发挥学生的积极性,又突出学生的个性。2.教师要关注和指导活动过程,随时观察、捕捉随机生成的教学信息,并要关注学生的情感体验和能力的提高,增强教学活动的有效性。(五)课程资源要合理利用1.教材资源的利用。(1)教师要创设教学情境,“激活”教材,将教材提供的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