诵读中华经典传承华夏文明经典是民族精神的源头人类文化的瑰宝。中华民族的经典文化灿若星河它凝聚了前贤的大彻大悟睿语哲思浓缩了华夏五千年的思想精粹感染和熏陶了一代又一代龙的传人。当神州大地掀起经典诵读的热潮时我也被卷入其中深深地被那些文质兼美、博大精深的经典所陶醉。在对经典诗文的不断深入学习中我越来越认识到经典诵读是人文教育的好载体应该把它跟素质教育结合起来让孩子们在诵读中逐渐得到文化智慧的滋养获得心灵的美化和情感的升华。根据学生的实际结合课文内容和教材特点我有目的、有针对性地将国学经典融入学生语文素养的提升中。一、精选经典--富有典范性中华民族的古诗文源远流长取之不尽、用之不竭。这其中既有适合儿童阅读的优秀经典诗文如《论语》、《千字文》、《三字经》、《唐诗宋词》等也不乏有糟粕之作不适宜于少年儿童欣赏的。如南唐后主李煜的词很美但较多的是风花雪月、缠绵凄恻比较消极。所以把什么样的作品给孩子们赏读需要我们进行精心的选材。在选择诵读范文中我们十分注重语言与精神的典范一是能保证诗文警句、俗语谚语等要琅琅上口声韵铿锵易于诵读。如《三字经》、《笠翁对韵》等二是能指导学生的思想行为如《弟子规》、《论语》等使学生受到潜移默化、润物无声的熏陶。二、诵读经典--厚积薄发小学生的记忆力正处于训练、养成阶段最合适“熟读”成诵。为了让学生以享受的态度诵读经典我只要求学生熟读不强求背诵让学生充分体验经典诵读享受读书的趣味。为保证诵读的时间又不增加学生学习负担规定每周的晨读时间诵读经典。学生利用每天语文课课前五分钟时间进行“课前一吟”做到“读而常吟之学而时习之”。每周将诵读内容写在黑板的左上方周周更新内容。还要求有能力的家长及学生每天拿出10分钟时间一起学习经典。总之做到诵读吟唱相互结合不拘形式不求甚解直面经典培养学生诵读古诗文的习惯体味古诗文的韵律美和涵蕴美。学生在一次次诵读中经典自然而然地进入记忆。古语说熟读唐诗三百首不会作诗也会吟。学生的积累丰富了自然会“腹有诗书气自华”。三、品味经典--领会意境古人写诗“贵在含蓄”、“言在意外”。我们学诗从读入手披文入情做到入情入境体会诗人含蓄之美。如《游园不值》、《送孟浩然之广陵》两首古诗都是绘声绘色、情景交融的写景诗。在音韵和谐、行云流水般描述中展现出一幅幅栩栩如生、生机盎然的春景图表达了诗人对春的赞美以及朋友之间的惜别之情又如《示儿》、《闻官军收河南河北》两诗则于节奏明快、声音铿锵自然流露出深厚而鲜明的爱国情感。领会意境重在启发学生的联想和想像从而进入诗句所描述的景象体会诗句所表达的境界。如“草长莺飞二月天拂堤杨柳醉春烟儿童散学归来早忙趁东风放纸鸢。”如此生机盎然的景象如此浓厚的生活情趣单就字面的理解是不够的。可以通过配乐朗读听录音、看插图等结合学生自己的生活展开联想想象诗中各种景物所组成的画面村庄的周围青草茵茵黄莺飞舞河堤两岸的杨柳在微风的吹拂下轻轻摇摆放学归来的孩子们在这诱人的春景中悠闲的放起风筝各式各样的风筝在春风中翩翩起舞。多么迷人的景象多么惬意的情调如此优美的乡村春景飞进了学生的脑海。此时让全体学生起立倒背双手闭上眼睛一起朗诵全文学生早被诗中的美景所陶醉了。四、感悟经典--提高写作能力叶老说“多读作品多训练语感必将能驾驭文字”。在语文课堂教学中重视并加强经典与现代文的阅读朗读训练是非常必要的。经典的古诗文以凝炼见长以意境见美。我针对学生的特点及知识水平抓住古诗文特点通过语言文字训练引导学生感悟古诗文所蕴含的独特魅力。每天坚持不懈读圣哲之言体圣哲之心发圣哲之语定在之中慧在之中。熟读而后能悟,悟而后能用,用而后能生巧,巧而后出新,通过诵读就是把书上的变成自己的,放在自家智慧库里,随用随取。用多了,自然心灵手巧,会有神来之笔、天造之功。五、活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