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研需要的九种关键能力很多朋友留言说我关于科研能力的培养说的不够深入,实际上有很多原因,一方面,我自己也在不断成长和总结中,另外一个原因在于有关方面的资料读得还不够系统深入,因此一直不敢去深谈这个课题。早上突然想到,即便如此,我还是可以贡献点我自己的意见和想法,毕竟,没吃过猪肉也见过猪跑,所以,鼓起勇气说说科研,尤其是中国教育体制下培养出来的人如何提高自己的科研能力。我认为,科研至少需要如下9种关键能力:(一、质疑能力;二、归纳总结能力;三、逻辑分析能力;四、自省能力;五、自学能力;六、勇气;七、献身精神;八、联想能力;九、异想天开能力)一、质疑能力。科研本身的目的是在于创造新的东西,而新的东西往往不是否定了旧有的东西,就是改善了旧有的东西,或者解决了原来没有发现的问题。三者都是在质疑的基础上才能产生。否定旧有自然不用说,不质疑就不能有否定。而改善也是由于质疑旧有东西的完美性才可能发现其弱点,并给出改进的方法。至于发现了原来没有发现的问题,也是对前人眼光和视野的质疑,如果不质疑前人的眼光和视野,就不能发现新的问题。质疑能力显然是非常重要的,但是如何培养呢?很多同学说,看论文没有深厚的基础怎么才能做到质疑呢?实际上,就我个人不完善的经历而言,我认为,质疑与其说是一种能力,更应该说是一种习惯。养成质疑的习惯,需要从小就开始,当然现在开始永远都不晚。举我个人的例子来说,上大学的时候,老师讲我们班的课比较累,因为多数情况下,我都会举手发言,指出老师讲的不好,或者课本上例子举得不好。比如,一门课叫高等代数,用的是北大的教材。书写的很好,但是这样好的教材也非完美。课前我都已经看明白了书上写的知识,然后听课重点听老师如何理解,如果老师理解的和我的有不同,我会举手说明,说说我的看法。其次,很多例子举得并不是最好的例子,有的例子的解法也非最优的解法,经常举手说,这个例子有更简单的解法,老师都会瞠目结舌。老师是老教师,这样的经历可能不多。但是这能够说明我们可以从一点一滴开始做起来让我们拥有质疑的习惯。实际上,也正因为,对教材的不断地质疑,使得我对这些课程学习比较扎实。虽然后来也学了几十门数学课,但是总的来说,还是那几门质疑最多的课程对我今天的科研帮助最大。虽然所有的课程都可以考到几乎满分。二、归纳总结能力。在怀特海关于《思维能力》一书中,提到人的理解力很大的一点来自于归纳总结能力,我是深表赞同的。归纳总结能力体现在科研上,就是能够迅速的将现有的资料进行归纳总结,拿出现有科研成果的发展路线图,并且中间的所有的分支的逻辑关系。这是一种把握全局能力的一部分。很多同学看论文都是边看边忘,不能把论文之间的东西总结出来,结果食而不化,看不到整体,就很难从更高的层面上去把握自己的课题。同时,在平时的学习中,对自己的经历,对身边人的行为,也要进行不断地归纳总结,从其中发现可以借鉴的成分加以吸收,这样才能不断地提高。我写过一篇文章,强调见不贤而内自省,就是归纳总结能力。实际上,这种能力不光是对学术范围有效,对自己也很有效。要经常总结自己的得失,包括自己对付自己的方法。比如,有段时间精力不集中,精神不好,这是很差的状态,那就要总结出自身的问题,并且拿出有效地手段对付,并形成经验。很多同学在学习阶段碰到问题,不知道该如何处理,有些问题可能是新问题,但更多情况下是不会总结自我造成的。三、逻辑分析能力。应该说,中国的哲学早期是充满了思辨性,里面有不少逻辑分析的影子,在庄子时期,公孙龙子等学派是非常思辨的,谈论到白马非马等思辨。后来我们受到的教育只是一味的否定这个结论的可笑但是没有深入的学习其中的逻辑分析的方法和思想,这是一种遗憾。西方的哲学从一开始就注重逻辑分析,而非模糊的论述。前几天翻看奥古斯汀的《忏悔录》,才知道在古罗马时期,就有专门的辩论课,而且是最高阶段的学习才有这个课程。这说明在近2000年前,人们就对逻辑分析有了深入的认识和了解。在古印度,佛学的论战是非常激烈的,其关于逻辑的重视更是达到了人类的顶点。可以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