敖汉旗杨建辉小学语文古鲁板蒿中心校市级骨干教师培训论文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小学语文教学是最基础的教学,如何让孩子从上学那天就喜欢上学语文,我觉得兴趣是最好的老师,激发学生学习语文的兴趣是非常重要的。那如何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我觉得应分三方面:课前激趣、课堂激趣、课下激趣。一、课前导课要激发学生的兴趣小学生求知欲强,好奇心重,喜欢提问,敢想敢说。教师要根据学生的这些心理特征精心设计灵活多样的导课方式,把学生迅速带入课文,提高教学质量。1、启发诱导法。教师用简洁语言,启发学生,使学生积极思索,有所领悟。如《自己的花是让别人看的》一文可这样开讲:同学们谁来说一说你家里都养了那些花?把你喜欢的花给大家介绍介绍。如何街上人想看怎么办?导语由浅入深,由具体到抽象,易于学生理解。2、巧妙设问法。教师有意把学生需要了解的有关内容用自问自答的方式告诉同学。如教《景阳冈》可这样开讲:同学们在电视里见过孙悟空吗?鹰的形体较大,羽毛呈褐色背上有斑点,头部两只大眼睛,眼睛周围羽毛呈放射状,嘴弯钩形,脚爪极其锐利。这样让学生有了整体印象,再细读课文。3、简单概括法。教师在讲授之前,用简短的语言把这堂课的主要内容提纲挈领告诉同学。如《三只白鹤》可这样开讲:这篇寓言是把白鹤当作人来写,最终说明一个道理,要同学们做事肯动脑筋,学会仔细观察,才能把事情办好。4、情境创设法。教师运用语言、电化教具等手段,创设生动活泼的情境,使学生为之所动,为之所感,产生共鸣,为新课的展开创造良好的条件。例《桂林山水》可这样导入:桂林山水很美,小朋友一定想去欣赏,现在让我们作一次想象旅行。我们坐上飞机,很快就到了桂林,呈现在我们眼前的山光水色,就像一幅美丽的图画,你们看……”紧接着出示图画。这种生动、形象、富有情感的语言描绘,让学生展开想象的翅膀,增强学习兴趣。5、审题导入法。教师引导学生审清题目,抓住文章的主旨,唤起学生的兴趣,促使学生思维投入到对课题内容的探求之中。例《将相和》时,先板书课题后让学生解释“将”指谁?“相”何许人也?“和”是什么意思?通过讨论使大家知道题目讲的是廉颇和蔺相如和好的意思。教师进而追问,这一将一相是否一直“和好?”如果不是,那么为什么“不和”?后来,为什么又“和”了呢?这些问题课文会告诉我们的。这样,既揭示了课题,又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培养了学生的审题能力,把一个“和”字突现在学生眼前,抓住了全文的中心。6、随机应变法。新课导语不可能课前就有百分之百的设计妥当,而且也不是一成不变的。有时,由于环境改变,教学对象改变,原设计的导语也许不能用,需要随机应变。例如,我在一个陌生的地方上公开课《地震中的父与子》,我的导语早已写好。但上课刚开始,学生就提出了一堆问题使我的导语无法正常使用。有学生说:“地震和他们有什么关系?”。还有学生说:“父亲太好了,我要有这样的父亲那多好呀”。等等。当然很多同学说的还是不错的。所以遇到这种情况教师机敏、善诱是非常重要的。导课是一种教学艺术,它没有固定的模式,只有在教学中从学生的实际出发,注意熔科学性、艺术性于一炉,才能具有安定课堂秩序、收拢学生心理、刺激积极思维、提高教学效果的作用。二、课堂随时随地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1、课堂教学教师要有激情我国著名教育家马丁伦说过,“教育不能没有感情”。社会心理学认为,人与人之间信息的交流与传递,需要在良好的心理认同基础上进行。“教师是人类灵魂的工程师”,教师培养的对象不同于工厂里生产的产品,而是一个个活生生会思维有感情的人,因而,教师尤其是语文教师要想把课教活,“感情丰富”是必不可少的。“情”是一种巨大的教育潜能,从某种角度说,语文课堂便是情感场,不少教材情文并茂,如果配上教者情绪饱满、面带微笑,“未成曲调先有情”,再加上学生情绪高昂、思维活跃、轻松愉快,必能产生某种微妙的情感效应。作为语文教师要真正把学生当成自己的朋友,了解他们的生活,思想,了解他们学习语文的甘苦;少做“严父慈母”,多做兄长学友,使学生可亲近、可信赖、可仿效,没有心理距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