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草原》教学案例一、设计理念(1)把课堂教学时间和空间还给学生,为学生搭建自主探究和发现的操作平台。尊重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独特感受,鼓励学生选择适合自己的学习方式。(2)培养学生探究性阅读和创造性阅读能力,以教材文本为依托,引导学生个性化的阅读,多角度有创意的阅读。(3)课内课外紧密联系,拓宽学习语文的渠道,培养学生收集信息、整理信息的能力。二、教学方法:通过多种形式的朗读、勾画重点词句、品析、比较语句来解决。三、教具准备:录像、录音、自制PC软件四、教学目标:1、了解伟大祖国地域辽阔、景色秀美,受到热爱祖国和民族团结的教育。2、理解课文知识,领会课文中对静态和动态的描写。3、有感情地朗读课文,提高学生朗读能力。4、培养学生自主读书,独立思考的能力。五、教学重点:1、通过语言文字展开想象,在脑海里再现课文所描写的生动情景。2、引导学生阅读后说说自己的见解。六、教学难点:理解“蒙汉情深何忍别,天涯碧草话斜阳”的深刻含义。七、教学步骤:(一)导入新课导语:美丽的大草原令人心驰神往,今天,我们一起去领略草原的独特风光吧。(二)学习第一段思考:草原给你留下了什么印象?用自己喜欢的方式读课文,把自己感受深的语句有感情地读一读,反复读、反复体会,说说,你从哪感受到草原的辽阔、美丽?1、学生自主读书,教师巡视。2、听学生汇报,帮助学生理解重点词句。(1)比较不同之处,说说你的体会,能通过朗读将作的体会读出来吗?A、“空气是那么清鲜,天空是那么明朗。”B、“在天底下,一碧千里……轻轻流入云际”。(2)小组讨论学习。(3)小组汇报。4、再读文,想想:置身于这辽阔、美丽的草原,作者的感受是什么?说说你的感受是什么呢?(学生读书后回答)5、指导朗读,体会作者的情感(1)自由读(2)指名读(3)想象读(4)配乐朗读(三)学习第二段1、指名读(2-5)自然段,其余同学思考:从哪体会出蒙汉人民清谊深厚?画出有关语句。并结合课前查阅收集的资料,说一说你的感受和体会。出示PC软件:提示:可以先谈谈感受深的语句,再谈体会,也可以。先谈体会再谈出感受深的语句,或是直接把自己感受谈出来。2、与同桌交流体会,谈自己喜欢的句子。出示PC软件:学生自由读,理解句子含义“蒙汉情深何忍别,天涯碧草话斜阳”四、教师总结著名作家老舍先生以他亲身的经历和感受写下了《草原》,文章记叙了草原的美丽景色和蒙古族人民的热情好客。草原的静态美和蒙族人民欢迎客人的热烈欢腾场面,给我们留下了深刻印象,下面谁愿意作小导游向同学们介绍草原的景色和民族风情,你喜欢哪部分内容就介绍哪部分内容。1、小组学生互相说一说。2、选代表在班级作介绍。教学回顾按新的课程标准要求,这篇传统课文教学设计主要想体现老中求新。文章语言简练、流畅、生动,特别是第一段意境优美,令人陶醉。在教学生,教师力求通过生动语言描述,抓住“动情点”调动学生的积极性,激发学生的情感,使学生入情入境,如:教师抓住第一句“这次,我看到草原”引导学生说出自己第一次看到盼望之物的心情,并以此来领会作者第一次见到草原时激动、兴奋、惊喜的心情。学生兴趣高涨,畅所欲言。在这种情绪感染下,教师指导学生采用各方式练习读课文,并结合录像片,引导学生在读中悟道动情,使学生深刻感受到了草原意境美。本节课注意减少不必要的理性分析和讲解,把大量时间还给学生,让学生自己读、自己思、自己说,如让学生说出自己感受深刻的语句,并谈谈体会。教师则作适当的点拨和引导,培养学生独立分析问题和概括归纳能力,学生主体性得到了充分发挥。新的课程标准中要求学生在口语交际中能准确表达自己的意见,并能与别人讨论、商量。因此,本节课教师鼓励学生阅读后独立发现自己的见解,谈出自己的理解和体会,并采用小组讨论、互相交流、代表发言等多种学习方法交互使用,给学生创建良好口语交际的条件,使学生口语能得到了锻炼和提高。注重了课内与课外紧密联系。课前给学生布置了查找与课文相关的资料,并指导学生们归类、整理,同学们获取信息能力特别强,查找资料丰富多样。他们运用查找资料学习理解课文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