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在教学中发现使用计算器有利也有弊。一、使用计算器,提高了学生的计算速度。但计算的准确性却不高从我的教学情况来看,几乎所有学生能够非常熟练地使用计算器,在加上计算器也比较便宜,现在的小学生几乎是人手一台,学生的计算速度有了明显的提高,把学生从繁杂的计算中解放了出来,但计算准确性却不高。计算器的使用效果比任何数学知识,技能本身的效果都好。二、使用计算器,助长了学生的计算惰性有了计算器,学生尝到了甜头,谁还愿意去为计算动脑筋,“有了电灯,谁还愿意用油灯”,很明显,用计算器比不用计算器的计算速度快得多。因此,大多数学生都随身带着计算器,连我们看起来非常简单的计算,他们都用计算器代劳了,学生的计算惰性越来越严重。比如,325×63+325×37这样简单的题,学生都懒得动脑筋,直接用计算器,计算器的使用让学生淡化了数学法则,淡化了数学运算定律。三、学生的计算能力令人担忧《数学课程标准》(实验稿)的学段目标,第二学段(4—6年级)目标中有这样的话:“应重视口算,加强估算,鼓励算法多样化;”但是,实际上,由于学生用计算器计算,大多数学生的口算和估算除了在课堂上能练一练以外,平时根本得不到训练,再加上考试时也允许使用计算器,就连试卷上的口算题学生们都是靠计算器操作完成的,谁还管算法多样化,谁还愿意去想怎样运算更简便。一部分学生一旦离开计算器,简直是寸步难行。大部分学生离开计算器后,口算、估算的速度和准确度大打折扣,长期下去,学生们的计算能力真令人担忧呀!四、学生的思维越来越狭窄,越来越不愿分析问题由于用计算器计算十分便捷,使学生对计算器的依赖性越来越大。遇到问题,他们想的是能否直接解决,一旦觉得有困难,就不再管它,要么问:“老师,这题怎么做?”不愿意去思考、分析,只想迅速地获得答案了事,却不愿去管题目的分析过程。也不会因为获得独特的分析过程而喜悦万分,只要能得到最后答案就行“要是计算器能做应用题该多好呀!”这就是学生们的“心声”。我校是在四年级使用计算器的。我认为小学生在四年级使用计算器也是比较科学的。摆在我们面前的问题是:怎样指导让学生合理地运用计算器?平时应规定哪类题可以使用计算器,哪类题必须笔算,对他们正确引导,使笔算、口算、计算器算合理搭配,不要让计算器替代笔算、口算,他们之间应该是互补的关系。新课程理念指出:学生的学习过程实际是师生平等对话互动的过程。如何利用信息化技术、迅速、高效、生动地传播信息,实现个性化互动的交流方式,是摆在我们中小学教师面前的重要问题。现仅就如何利用信息技术进行小数数学教学的问题作一浅述。一、丰富的数学教学资源需要运用信息技术来提供教师现在可以利用信息技术,为数学教学提高丰富教学资源。大家都知道,小学数学教学的内容应当来源于学生的现实生活,教师在教学中,应把学生生活中能够见到的、听到的、感受到的数学现象和数学问题融入课堂,拉进学生与数学的距离,使原本抽象的概念变得通俗易懂,让学生体验到数学的价值,感受到数学与现实生活的紧密联系,而这些教学资源的提供,生活情景以及生活现象和问题的呈现就可以利用信息技术来完成。例如:二年级数学中平移与旋转介绍的就是生活中的现象,什么是平移?什么是旋转?在生活中有什么用处?对二年级学生来讲是十分陌生的,我们就利用摄像机摄取生活中的平移、旋转现象让学生观察,把学生的视角从课内扩展到课外,把学生放在现实情境之中来认识概念,了解作用,增加了学生对概念的理解,同时也让学生看到了生活与数学的联系。在教学“可能性”时,利用摄像机将学生下课抢先跑出教室的镜头摄下来,将学生在家属院踢球的情境拍摄下来,然后在课堂上让学生进行分析说出可能发生的情况,既巩固了所学的知识,又对学生进行了品德教育。在学习统计图表时,为了让学生了解统计图表在工农业生产中的作用,我们让学生上网收集有关的统计图表,并向家长了解统计图表的作用,然后用软盘带来,课堂上互相交流,激发了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在此基础上让学生自己去收集素材,利用计算机课上学到的知识自己学着制作统计图表,结果学生制作出了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