故事里的端午节活动目标:1.收集、整理、筛选、分析有关端午节由来和习俗的资料,了解和端午节有关的历史人物及相关故事或传说,从中激发民族情感和爱国热情。2.尽可能地发挥自己的特长,大胆地向他人展现自己的才艺或技能。3.培养不怕困难,敢于面对困难,寻求合适的方式解决困难的能力。4.培养分工与合作的意识,及团结和创新的精神。活动准备:1.让学生通过各种方式查找有关端午节的有关内容。2.老师查找与端午节相关的资料,向学生提供学校的微机室,以供查阅资料。活动时间安排:第1课时:查找有关端午节由来或习俗的故事。第2课时:明确各组分工,为表演做好必要准备。第3课时:合作表演。活动过程;一、谈话导入1.同学们,再过几天,我们就要迎来中华民族传统的节日——端午节,知道是哪一天吗?(农历五月初五)2.对,端午节又称端阳节、午日节、五月节、艾节、端五、重午、午日、夏节。虽然名称不同,但各地人民过节的习俗是相同的。3.你们想过上一个幸福、充实、富有文化气息的端午节吗?(想)4.那好,我们近阶段就开展一次丰富多彩的实践活动——故事里的端午节。老师希望通过这次活动,大家能全面的了解端午节,了解端午节丰富的民俗和文化,接受一次乡情和亲情的熏陶和感染,温暖我们的亲人,愉悦我们的身心。通过这次活动,希望我们能在与人合作能力得到锻炼,在创新上得到提高。二、确定故事:小组讨论确定获取端午节由来或习俗的有关故事的主要途径。(1)民间采访:到民间了解端午节的来历、民间故事、传说等。(2)网络查询:了解祖国是怎样重视传承端午文化的(3)查阅图书:五十六个民族是用哪些方式庆祝端午节,端午节有哪些令人难忘的民俗。根据确定的途径查找相关资料。设置不同的内容让学生分成若干小组,查找与本组相关资料。确定故事,并对故事的内容进行相应的处理和分析。在全班范围内对加工过的故事进行交流,听取其他学生提出的修改意见。三、分工合作:注意分工合理,发挥个人的特长。注意活动的紧凑性。注意活动中的安全性。阅读故事,深入了解故事中人物的言行和人格特点。根据自己的实际情况,主动承担组内的工作,如故事中角色表演,服装的设计,道具的制作等。1.对自己的特长做正确分析,再进行分工。2.表演时要注意人物的动作,表情,声音等应与对白和人物特点相配合。3.对自己角色的语言要精练,准确表现角色的个性和特点。4.服装要符合剧情的背景,可利用家中已有的旧衣料进行加工。四、表演故事利用课余时间排练,交流。思考:怎样将角色演得惟妙惟肖?在排练的过程中发现问题,小组齐心协力解决问题,充分发挥学生的能动性,提高学生参与的积极性。认真发现表演中的问题,积极思考解决方法。表演故事。也可用多种方式来汇报自己活动成果,如谈感受,画故事中的某个重要情节,诗歌、端午手抄小报等等。公正客观的评价。评价表演活动时,从人物的语言、动作、表情、投入程度等多方面进行评价,并能肯定他人的成绩。五、活动延伸和拓展:端午露一手:包粽子和做香包。让学生选择自己较拿手的一个技能参赛。在活动之前指导学生先去了解一下包粽子和做香包的知识,如材料的选取,粽子和香包的款式等。附录:端午节的文字图片介绍。端午节的由来:农历五月初五为端午节,又称端阳节、午日节、五月节、艾节、端五、重午、午日、夏节。虽然名称不同,但各地人民过节的习俗是相同的。端午节是我国二千多年的旧习俗,每到这一天,家家户户都悬钟馗像,挂艾叶菖蒲,赛龙舟,吃粽子,饮雄黄酒,游百病,佩香囊,备牲醴。悬钟馗像:钟馗捉鬼,是端午节习俗。在江淮地区,家家都悬钟馗像,用以镇宅驱邪。唐明皇开元,自骊山讲武回宫,疟疾大发,梦见二鬼,一大一小,小鬼穿大红无裆裤,偷杨贵妃之香囊和明皇的玉笛,绕殿而跑。大鬼则穿蓝袍戴帽,捉住小鬼,挖掉其眼睛,一口吞下。明皇喝问,大鬼奏曰:臣姓钟馗,即武举不第,愿为陛下除妖魔。明皇醒后,疟疾痊愈,于是令画工吴道子,照梦中所见画成钟馗捉鬼之画像,通令天下于端午时,一律张贴,以驱邪魔。挂艾叶菖蒲:在端午节,家家都以菖蒲、艾叶、榴花、蒜头、龙船花,制成人形称为艾人。将艾叶悬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