只吃几口饭的孩子——对张圆源中餐情况的个案分析《指南》健康领域中指出:“要帮助孩子养成定点、定时、定量进餐的良好饮食习惯。要帮助孩子了解食物的营养价值,引导他们不偏食、不挑食。”对于我们老师有责任培养孩子良好的饮食习惯。在以前的中餐管理中也会遇到一两个饮食习惯不太好的孩子,比如吃饭慢、不肯自己吃、挑食偏食等。但过了小班适应期后,这些情况都有慢慢好起来的趋势。可是在这届的小班中餐管理过程中我却遇到了一个就餐习惯到现在还没有真正改好的孩子,她叫张圆源。第一阶段:(小班新生刚入园——上学期结束)镜头一:小班新生刚入学一个月后的一天午餐时间,张圆源用双手撑着椅子两边,面对刚盛好的热腾腾的饭菜一动不动,这样持续了差不多5分钟。我走过去低声问她:“你为什么不吃饭呀?”她对我说:“老师,我不想吃。”我说:“你吃一口饭,老师奖你一朵小红花。”她看看我,没有回答。我又说:“你看旁边的小朋友,吃得多香呀,你要像她一样。”她看看旁边的小朋友,继续双手撑着椅子。几分钟过去了,她东看看西看看,屁股在椅子上扭来扭去。班里只剩下五六个孩子饭菜没吃完时,阿姨走到圆源身边,准备喂她吃饭,一勺饭刚碰到她嘴唇时,她紧闭嘴巴。阿姨找我帮忙,我对圆源说:“你不吃饭,下午去外面玩就没力气了。”我用菜汤拌了拌饭,往她嘴里塞,她嘴巴紧闭,哭着摇头。下午起床,我问圆源:“你饿吗?”她说:“不饿。”分点心时,我说:“你吃半个苹果吧。”她说:“老师,我不想吃。”说完拿杯子喝了点水,就回位置上坐下了。傍晚放学圆源的妈妈来接时,我跟她反应了孩子的吃饭情况,对她说:“幼儿园里有较多的户外活动时间,如果长期这样,孩子有可能会出现低血糖的现象。”她提议说:“我每天带饭菜到幼儿园来。”由于圆源这种特殊情况,我们两个老师就同意了她妈妈的建议。第二天中午,她妈妈用保温杯送来了饭和菠菜蛋花汤。我对圆源说:“你妈妈给你烧了爱吃的菜,今天把饭吃完好吗?”她嗯了一声,舀了勺汤喝。我说:“快吃饭吧。”她先用勺子在汤里搅了搅,然后舀了半勺米饭吃,她边吃边东看看西瞧瞧。一会儿,就停下不吃了。午餐快结束时,我用蛋花汤拌了饭喂她,她吃了一口,过了一会儿,咳嗽了一声又把刚吃的又吐了出来。傍晚放学,我对圆源妈妈说:“圆源就喝了几口汤,还是没怎么吃饭。”她妈妈无奈地摇摇头。镜头二:圆源生病了,很久没来幼儿园。小班上学期快结束时的一天早上,圆源妈妈对我说:“早上她说:‘用家里的碗和勺子就好好吃饭。’”午餐时间,阿姨用圆源自己家的碗盛好了饭菜。我看见她舀了一口饭吃,嚼了差不多半分钟,又舀了一勺,就这样吃了好几口。当时我一阵欣喜,鼓励圆源说:“圆源今天真能干,坚持把饭吃完吧。”她又继续吃了几口饭,没吃菜。午餐时间快结束时,我看见她还剩下小半碗饭,差不多满满一碗菜,就主动舀了一勺萝卜汤去喂她,刚拿起勺子喂她时,她就把头撇在了一边说:“老师,我不想喝。”她还是像刚才一样,慢慢地吃。最后,饭和菜都凉了,她就剩下不吃了。原因分析:1、家庭调查:正确就餐方法缺失。听圆源妈妈说在家吃饭比较随意。有在家吃饭时边吃边看动画片的现象。在奶奶家时,奶奶会追在身后喂饭,吃不完时剩下就算了。爸爸因工作忙,对孩子的吃饭情况听之任之。妈妈总是百依百顺,迁就满足,圆源想吃什么,她妈妈就做什么,做好了不吃,她妈妈也只是简单讲道理,到最后妥协不吃也不要紧。她妈妈的这些迁就和家里错误的就餐方法使圆源的这种行为成为痼疾,已致使她养成了厌食、偏食、挑食等不良行为习惯。2、入园不适应症:第一次离开家、离开父母、失去部分关注容易造成孩子焦虑,不肯吃饭都是孩子内心焦虑情绪的体现,对于适应能力差的孩子,入园不适症会持续一个月以上。圆源吃惯了家里的好东西,而幼儿园饭菜的口味与家里肯定不一样,就会对幼儿园饭菜不很满意,如果反差较大的话,就会出现拒绝吃饭情况。3、我们老师当着孩子的面向家长反映孩子的吃饭情况。这给孩子一个强烈的暗示:我吃饭不好,老师、妈妈很关心。孩子会感到担心、指责,这会让孩子的安全感不足和不尊重,在负面影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