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脑桌面
添加小米粒文库到电脑桌面
安装后可以在桌面快捷访问

2014第一课“百家争鸣”和儒家思想的形成VIP免费

2014第一课“百家争鸣”和儒家思想的形成_第1页
1/16
2014第一课“百家争鸣”和儒家思想的形成_第2页
2/16
2014第一课“百家争鸣”和儒家思想的形成_第3页
3/16
第一单元中国传统文化主流思想的演变单元线索:主流思想是什么?它是怎样出现和形成的?它怎样成为中国传统文化的主流思想?成为主流思想后,它是如何演变的?第1课“百家争鸣”和儒家思想的形成第2课“罢黜百家独尊儒术”第3课宋明理学第4课明清之际活跃的思想家中国古代儒家思想的发展历程孔子创立,不受重视焚书坑儒,遭受压制董仲舒改造,正统独尊佛教道教盛行,受到冲击春秋秦朝西汉战国孟子荀子发展,蔚然大宗魏晋南北朝宋明明清形成理学,儒学复兴出现早期启蒙思想,受到批判隋唐三教合归儒,受到挑战第1课“百家争鸣”和儒家思想的形成自学预习1、百家争鸣的含义、出现的背景、意义?2、孔子、孟子、荀子、老子、庄子、韩非的思想及属派?3、比较孔子、孟子、荀子思想的异同?一、百家争鸣局面的出现1、含义:“百家”:是泛指,意为数量多,主要分为:儒家、墨家、道家、法家等十家“争鸣”:指争论和辩难2、原因经济上:井田制崩溃,封建经济发展政治上:周王室衰微阶级关系上:士阶层崛起思想文化上:(私学兴起)学在民间3、影响形成中国传统文化体系是第一次思想解放运动奠定了中国思想文化发展的基础根本原因:生产力的发展引起社会大变革(奴隶社会向封建社会过渡)儒家思想孕育了传统文化中的政治思想和道德准则;道家学说构成了两千多年传统思想的哲学基础;法家思想中的变革精神,成为历代进步思想家、政治家改革图治的理论武器。墨家思想的非攻、尚贤,至今仍有现实意义在很大程度上,他们共同构造了中华民族传统文化的基本精神。二、春秋、战国时期儒家代表人物及思想思想主张:核心“仁”行为规范“礼”教育:首创私学,主张“有教无类”教学方法、学习态度与学习方法方面《论语》“六经”政治“德”(1)孔子生平:春秋晚期鲁国人,曾周游列国,晚年潜心办学和著述,言行载《论语》,被尊为“至圣”。材料一樊迟问仁。子曰:“爱人”。——《论语.颜渊》己所不欲,勿施于人。——《论语·卫灵公篇》材料二:孔子过泰山侧,有妇人哭于墓者而哀……“昔者吾舅死于虎,吾夫又死焉,今吾子又死焉。”夫子曰:“何为不去也?”曰:“无苛政。”夫了曰:“小子识之,苛政猛于虎也!”——《礼记·檀弓下》材料三:“克己复礼为仁。”“非礼勿视,非礼勿听,非礼勿言,非礼勿动。”——《论语·颜渊》材料四:子曰:“有教无类。——《论语·卫灵公》子曰:“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是知也。”子曰:“温故而知新,可以为师矣。”子曰:“学而时习之,不亦乐乎。”子曰:“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子曰:“当仁不让于师。”政治思想教育思想文学贡献“子欲善而民善,君子之德风,小人之德草,草上之风必偃”(二)作为政治学范畴的仁孔子把伦理学范畴的仁推广到政治上,就是要求统治者“为政以德”。把政治和伦理结合起来(一)作为伦理学范畴的仁:……(1)从纵的方面来说,孟子的政治思想是对孔子“为政以德”思想的继承与发展;(2)从横的方面来说,孟子的政治思想是从他的人性理论发展而来,人都有不忍人之心,实行于政治方面,就是不忍人之政,亦即仁政孔子“仁”的理解?孟子“仁政”的理解?二、春秋、战国时期儒家代表人物及思想(2)孟子生平:战国时期邹国人,曾游历列国,主张不被采用。著《孟子》,有“亚圣”之称。与孔子合称孔孟。思想主张:①政治:实行“仁政”:提出“民贵君轻”的民本思想②(仁的来源?)伦理观:主张“性本善”③价值观:倡导“养浩然之气”强调先义后利,舍生取义“无恻隐之心,非人也;无羞恶之心,非人也;无辞让之心,非人也;无是非之心,非人也。“恻隐之心,仁之端也;羞恶之心,义之端也;辞让之心,礼之端也;是非之心,智之端也。人之有是四端也,犹其有四体也”二、春秋、战国时期儒家代表人物及思想(1)政治思想:“仁义”“王道”(3)伦理观:“性恶论”“强调用礼乐……”(4)哲学思想:人定胜天(2)民思想本:“君舟民水”制天命而用之。《荀子·天论》(3)荀子生平:战国时期赵国人。著《荀子》一书。天行有常,不为尧存,不为桀亡。《荀子·天论》★如何看待孔子的“仁”、“德”和“礼”?目...

1、当您付费下载文档后,您只拥有了使用权限,并不意味着购买了版权,文档只能用于自身使用,不得用于其他商业用途(如 [转卖]进行直接盈利或[编辑后售卖]进行间接盈利)。
2、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
3、如文档内容存在违规,或者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等,请点击“违规举报”。

碎片内容

2014第一课“百家争鸣”和儒家思想的形成

您可能关注的文档

确认删除?
VIP
微信客服
  • 扫码咨询
会员Q群
  • 会员专属群点击这里加入QQ群
客服邮箱
回到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