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代诗歌中常见的传统意象古典诗词的形象,是借助客观物象(如山川草木等等)表现出来的主观情感形象,我们称之为“意象”。意象是寄托诗人情感,构成诗歌意境的客观物象,是诗歌的基本单位。如果要理解诗中蕴涵的情感,参透诗的意境,就必须先把握意象。所以在鉴赏诗歌时,我们要以解读诗歌的意象为突破口,从而把握诗歌的内容,领会诗歌的主旨,进入诗歌的意境,感知诗人的情感。而对于意象,我们还经常看到,一些艺术感染力很强的意象往往在作品中反复出现,甚至为不同时期、不同作者所袭用,长期的历史积淀,使之逐渐带上相对稳定的特定内涵,形成传统的意象。因此从某种程度上说,如果学生在鉴赏诗歌时,能熟知并懂得诗歌传统意象的象征性,从而以文化解读来理解诗歌作品,那么鉴赏诗歌也就成功了一半。基于此,整理总结一些常见的古诗词意象,也就有其必要性。一、植物类杨柳“折柳”是汉代惜别的风俗。汉乐府也有《折杨柳》曲,抒写的是离别行旅之苦。古人的这一折柳送行的习俗,再加上柔顺婀娜、随风摆动的“柳”和“留”谐音,很容易使人引申到“柳——留——惜别——依依不舍”的层面上来,并联想:离别的人一看见杨柳,就会想起离别时依依不舍的场面,浮现出赠柳惜别的情景,心中就会涌起一缕缕离愁。故在诗词中遂以杨柳为别离、离思象征。如:《诗经•采薇》“昔我往矣,杨柳依依”。柳永《雨霖铃》“杨柳岸晓风残月”。北朝乐府《鼓角横吹曲》中的《折杨柳枝》“上马不捉鞭,反拗杨柳枝。下马吹横笛,愁杀行客人”。刘禹锡《杨柳枝》“长安陌上无穷树,唯有杨柳管别离”,皆为此意。理解了“柳”意象的特殊的含义,再来理解2002年高考李白的《春夜洛城闻笛》:“谁家玉笛暗飞声,散入春风满洛城。此夜曲中闻折柳,何人不起故园情?”题目中的“折柳”的含义,其寓意也就自然明了了,那就是“惜别怀远”。春草在古典诗歌中,离愁常用芳草来比兴,芳草萋萋往往象征着离恨悠悠。因为一则春草的滋生,标志着季节的更迭,而美好的春色,又总能逗引起闺妇思远、游子怀乡等盼望团聚的思想感情。二则芳草荣茂,铺地如茵,伸展天外,最能表达离愁无穷无尽的情思。自从《楚辞•招隐》“王孙游兮不归。春草生兮萋萋”,先将春草与离思联系起来以后,此后的诗人便多以春草表现离情别绪。江淹《别赋》“闺中风暖,陌上草薰”,芳草便牵动着离愁别恨。白居易《赋得古原草送别》“又送王孙去,萋萋满别绪”,又是一例。欧阳修《虞美人》“艳阳刚爱挫愁人,故生芳草碧连云,怨王孙”;另有《少年游•草》“阑干十二独凭春,晴碧远连云。千里万里,二月三月,行色若愁《洞仙歌令》“楼前乱草,是离人方寸”,也都是直接以春草表现离愁。草木繁盛反衬荒凉,以抒发盛衰兴亡的感慨。“过春风十里,尽荠麦青青。”(姜夔《扬州慢》)——春风十里,十分繁华的扬州路,如今长满了青青荠麦,一片荒凉了。此句用野草、麦子的繁盛反衬如今的荒凉。“阶前碧草自春色,隔叶黄鹂空好音。”(杜甫《蜀相》)—代贤相及其业绩都已消失,如今只有映绿石阶的青草,年年自生春色,黄鹂白白发出这婉转美妙的叫声,诗人慨叹往事空茫,深表惋惜。“朱雀桥边野草花,乌衣巷口夕阳斜。”(刘禹锡《乌衣巷》)—朱雀桥边昔日的繁华已荡然无存,桥边已长满杂草野花,乌衣巷已失去了昔日的富丽堂皇,夕阳映照着破败凄凉的巷口。丁香丁香结蕾,含苞未吐,象人的愁怀郁结,唐宋诗人多用以比喻愁思固结不解。如唐人牛峤《感恩多》“自从南浦别,愁见丁香结”,毛文锡《更漏子》“偏怨别,是芳节,庭下丁香千结”,描写庭下丁香花蕾千结,同样暗喻思妇愁肠千结,表现思妇的春思和春愁。古代诗歌常见意象意象是诗歌艺术的精灵。唐代诗评家司空图说:“意象欲出,造化已奇。”(《二十四诗品》)胡应鳞也说:“古诗之妙,专求意象。”可见意象艺术是中国诗歌的传统。诗人的抒情往往不是情感的直接流露,也不是思想的直接灌输,而是言在此意在彼,写景则借景抒情,咏物则托物言志。这里的所写之“景”、所咏之“物”,即为客观之“象”;借景所抒之“情”,咏物所言之“志”,即为主观之“意”:“象”与“意”的完美结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