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章哲学:是从总体上把握世界的人类智慧,通过一系列的概念、范畴、命题和理论论证的关于世界总体的思想体系,是系统化、理论化的世界观。世界观:是人们关于世界的根本看法。(人们在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过程中,必然产生对世界个事物的看法,进而形成关于整个世界的根本看法)方法论:运用世界观认识、评价和改造世界的方法。人生观:是人们关于人生问题的根本看法。哲学基本问题:思维和存在的关系问题。第二章实事求是:是坚持一切从实际出发,理论与实际相结合,在实践中检验和发展真理。包含马克思唯物主义,辩证法,认识论的基本观点,是马克思主义哲学唯物论,辩证法和认识论的集中体现。第三章:物质:是客观实在的哲学范畴,是对一切可以从感觉上直接感知或借助中介间接的感知的事物的共同体本质的抽象,是独立于我们的意识,是可以被我们的意识所感知的,并能为我们的实践所改变和确证。运动:标志物质的根本属性的哲学范畴,一切变化和过程的本质,就是一般的变化。时间:是运动着的物质的基本存在形式,是指物质运动过程的持续性,间隔性和顺序性,物质运动节律性的体现。空间:是运动着的物质的基本存在形式,是事物运动的延展性和伸张性。意识:是物质世界发展到一定阶段的产物,是客观世界在人脑的主观映像,并对客观世界产生能动的反作用。语言:是一种时间的,既为别人的存在也为自身的存在的现实的意识。相对静止:事物在它发展的一定阶段和一定时期,具有质的稳定性,在这个阶段和时期,它的性质基本不变;有特定条件下,事物的相互关系没有发现变化。第四章:实践:实践是人特有的存在方式,是为了解决自身的需要与外部世界的矛盾而进行的能动的改造世界的物质活动,(包括物质生产实践,社会政治实践,科学文化实践)实践与世界的二重化:实践将原来浑然一体的世界划分为客观世界与主观世界,自在世界与属人世界的世界二重化。实践是客观世界与主观世界,自在世界与属人世界分化和统一的基础。客观世界:指物质的可感知的世界,是人的意识活动之外的一切物质运动的总和。主观世界:指人的意识、观念的世界,是人的头脑反映并把握物质世界的精神活动的总和。自在世界:人类世界产生之前的世界和认为未涉及到的世界。属人世界:指经过人的实践的改造,并打上人的目的和意志的烙印的世界。人化自然:指经过人的实践的改造,并打上人主体意志烙印的那部分自然界。社会:指以一定的自然环境和地域为基础,能满足人的基本需求,有着相互认同和集体目标的人的集合。第五章联系:指事物之间及事物内部诸要素之间的相互影响和相互作用。系统:指由一定数量的并且相互联系的因素组合而成的统一体。规律:指事物及其发展过程中固有的本质的必然的稳定的联系。发展:(是在承认现实运动具有三种不同的方向的前提下,揭示现存世界尤其是人类社会的整体运动的范畴,)指事物上升的运动,是新事物的产生旧事物的灭亡。内容:是构成事物一切要素的总和。形式:把内容诸要素统一起来的结构或表现内容的方式。现实:是标志一切实际存在着的事物的范畴,是指相互联系着的实际存在的事物的综合。辩证法:是一个规律体系,三个基本规律,对立统一规律,量变质变规律,否定之否定规律。自然规律:是贯穿在自然领域中,支配自然世界事物运动的规律。历史规律:是贯穿在社会领域中,支配人们历史活动的规律。思维规律:是贯穿在思维领域中,支配思维运动的规律。矛盾:反映事物内部或事物之间的对立统一的关系。矛盾的同一性:是指矛盾的对立面之间,相互依存,相互吸引,相互转化的性质。矛盾的斗争性:矛盾双方的对立属性,是指矛盾着的双方相互限制,相互排斥和相互否定的性质。质:是一事物成为自身和区别于其他事物的内部固有的规定性。量:是事物存在和发展的规模,程度,速度等可以用数量表示的规定性,以及事物构成因素在空间的排列和组合形式。度:事物保持自己质的量的限度。第七章现实的人:就是依据一定的物质条件从事实践活动的人,是在既定历史条件下能动的表现自己的人。历史条件:是指人们在其中展开目的性活动的社会生产和生活条件的总和。(包括自然条件,社会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