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研究性学习“小学研究性学习”旨在通过研究性学习方法的研究和具体案例的操作实践,转变学生学习方式,让学生在主动、积极的学习环境中,激发好奇心和创造力,培养学生自主意识、责任意识、生存意识,发展意识及创新意识,培养一定的科研能力;同时让教师树立“以人为本、张扬个性、和谐发展”的教育理念,培育新型师生关系,从根本上改变传统的教学方法。一、研究性学习的含义所谓研究性学习,就是在教学过程中创设一种类似科学研究的情境或途径,让学生在教师引导下,从学习、生活及社会生活中去选择和确定研究专题,用类似科学研究的方式,主动探索、发现和体验。同时,学会对信息进行收集、分析和判断,去获取知识、应用知识、解决问题,从而增强思考力和创造力,培养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二、研究目标和内容(一)研究目标(1)让学生获得亲自参与研究探索的积极体验,并逐步形成一种在日常学习与生活中喜爱质疑,乐于探索、努力求知的心理倾向,激发探索和创新的积极欲望。(2)激活学生各科学习中的知识储存,尝试相关知识的综合运用。(3)提高学生发现和提出问题的能力,提出解决问题的设想能力,收集资料的能力,分析资料和得出结论的能力,以及表述思想和交流成果的能力。(4)使学生学会分享与合作。学生在研究性学习活动的过程中,要发展乐于合作的团队精神,学会交流利分中研究的信息、创意和成果。(5)培养学生科学态度和科学道德。学生在研究性学习的过程中,一方面要学会从实际出发,通过认真踏实的探究,实事求是地求得结论,并且养成尊重他人的想法和成果的正确态度;另—方面要锻炼和发展不断追求的进取精神、严谨的科学态度、克服困难的意志品质等。(6)培养学生对社会的责任心和使命感。在研究性学习过程中,学生不但要努力提高自己的创造能力和实践能力,而且要通过社会实践了解科学对于自然、社会与人的意义和价值,要学会进步,学会思考人类与世界的和谐发展,初步形成积极的人生态度。(二)研究内容要开展研究性学习活动,必然涉及众多学生和教师,这就要精心组织,需要强有力的具体管理措施;学校实施研究性学习还只是起步阶段,教师、学生对如何分析学校特色和传统优势,结合本地自然条件和人文资源,确定研究课题缺乏经验,所以必须开展选题研究:在研究过程中如何指导学生有效地开展研究性学习,充分发挥教师专长,就必须开展指导方法的研究;对学生在研究性学习过程及成果,更需要切实可行的评价体系,以激励教师、学生更好地开展研究性学习。同时获得大量的案例既是研究性学习本身的必然,也是为今后的深入研究积累经验,获得更深的感受。因此以下内容必然涵融于我们的研究内容之中:1、研究性学习的组织管理上采用的方法和策略;2、如何指导学生进行研究性学习的选题;3、教师对学生进行研究性学习的指导方法研究;4、研究性学习中采用的评价体系;5、获得大量的研究案例。小学研究性学习重在研究:实施研究性学习的指导方法以及获得翔实的案例,为研究性学习的后续研究做好铺垫。其余的内容是开展研究性学习必要的准备,是为突破研究重点服务的。三、组织管理1、学校对研究性学习的管理学校建立起研究性学习指导、管理小组,加强对本校研究性学习的组织管理。指导、管理小组由学校校长任组长,由教研室主任、教导主任和各年级组长任副组长,成员包括全体教学人员。学校指导、管理小组制订了实施研究性学习方案。领导小组还负责组织协调各学科教师之间的联系与合作;建立家长和社区有效参与的机制,充分开发利用校内外教育资源等职责。重视发挥教研、科研机构构对学校开设研究性学习的指导作用。四、开发和利用多种资源学校因地制宜、因时制宜,充分利用各种教育资源,包括校内资源、社会资源、学生家庭的内部资源开辟校外的研究途径,获得社会的帮助和理解。校内资源充分利用。学校的资源包括硬件、软件资源的使用。学校丌放微机室、图书室、阅览室等为学生开辟资料查询的场地;同时充分利用学校教师资源,充分发挥每—个教师的特长和技能,指导学生进行研究性学习。家庭资源的应用。每—个学生家庭就是一个研究的集体。学校要利用家长会对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