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课时教学内容:精读课文。教学目标:1.感受故事主人公形象,感悟寓意。2.品读故事中的细节描写,感悟故事揭示的道理。教学重、难点:透过语言感悟寓意。教学过程:一、复习导入用简洁的语言说一说其中一则寓言的主要内容。二、精读感悟,理解寓意学习《牧童和狼》1.师:今天我们就来学习这个故事(板书《牧童和狼》)。2.默读这则寓言,思考:牧童两次喊“狼来了”村民们反应有什么不同?牧童看到村民们的样子他的反应是怎样的?用不同的符号划下他们的表现。3.引读第一自然段,牧童“好几次”大叫“狼来了”,是什么行为?(欺骗、撒谎、不诚实、不老实。)4.想象村民“惊慌失措”的样子,从这个词与你能读出什么?5.可是牧童呢?你从“哈哈大笑”又读出牧童怎样的心理?6.村民们好几次上当受骗后,会怎么想?怎样说?(村民们以为牧童在撒谎,不愿意再上当。)7.引读第二自然段,体会牧童两次“大叫”时的不同情感。你从哪个词语读出牧童这次大叫时的心理,读到这儿你的心情怎样?8.村民们再听到“慌忙大叫”后,会怎样想?怎样做呢?牧童的结果会是什么?9.小组之间讨论:牧童是一个怎样的人?10.生活中你有没有这样的经历或见过听过类似的例子吗?11.用自己的话说说对寓意的理解学习《蝉和狐狸》1.自由默读最后一则寓言,划下揭示寓意的句子。小黑板显示:一个聪明的人,总能从别人的灾难中吸取教训。(指名读)2.这里“别人的灾难”指的是什么?指名讲讲《狐狸和乌鸦的故事》。3.相机引读一、二自然段。(1)讨论交流:“圈套”本来指什么?在本则寓言中指什么?(使人上当受骗的、坏的、害人的计谋、计策,阴谋诡计。把蝉从树上骗下来,吃掉他。)(2)画出突出表现狐狸会骗的词语。从中你读出这是一只什么样的狐狸。(3)面对狐狸的花言巧语,蝉是怎样想?(细读课文第三、四自然段。用不同的线画出最能说明上述问题的内容。拓展思维:想象蝉的思考过程。)4.对比“狐狸和蝉”与“狐狸和乌鸦”的主人公形象。主要把握“乌鸦”爱听奉承话,不能正确认识自己,抵不住诱惑,失去戒心。而“蝉”善于思考,始终保持清醒的头脑,存有戒心,识破了狐狸花言巧语的险恶用心。5.你觉这是一只怎样的蝉?6.带着自己的理解绘声绘色地讲讲这个故事给同桌听。三.总结全文1.我们读了三则伊索寓言故事,发现文章结构有什么共同特点?先讲故事,再揭示寓意。2.《伊索寓言》运用比喻、拟人、夸张等手法描写人物、或把动植物与无生物拟人化,使深奥的生活哲理和道德教训,从简单而又明白易懂的故事中体现出来的特点。这些小故事言简意赅,平易近人。不但读者众多,在文学史上也具有重大影响。作家,诗人、哲学家、平常百姓都从得到过启发和乐趣。许多故事真可以说是家喻户晓四、作业布置1.读《伊索寓言》写心得体会,同学之间相互交流。2.继续选读《伊过寓言集》。板书设计:教后笔记:我读书,我快乐12、伊索寓言《牧童和狼》牧童:不诚实,罪有应得《狐狸和蝉》蝉:善于观察、思考,能识破坏人说好话的欺骗手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