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两则》课堂实录与反思教学过程:师:听了以上几则新闻,根据你的认识,你觉得新闻是一种怎样的文体呢?生:把发生的事写出来。师:把2000年以前的事写出来是新闻吗?生:把最近发生的事写出来。师:对。在生活中发生了一件重大的事情,或者出现了一个有意义的新事物,如果我们要尽快地把它告诉尽可能多的人,可以采用怎样的办法呢?生齐:写成新闻。师:今天我们就来学习一则重要的新闻,板书课题。师:这则新闻是1949年4月22日夜,人民解放军横渡长江取得胜利后,毛泽东主席亲自写的一篇新闻稿。想不想“一读为快”生齐答:想。师:“读”是我们学习语文最基本的方法之一,古人说,读书时应该做到“眼到,口到,心到”。带着问题读会更有的放矢。师:(播放课件3)读课文之后请同学们用三种方式把这则新闻的内容表达出来。师:大家先用一句话说出这则新闻的内容。生:我认为这句话应该是:“人民解放军百万大军,从一千余华里的战线上,冲破敌阵横渡长江。”生:我认为这句话应该是“人民解放军百万大军横渡长江”。生:我认为这句话应该是“人民解放军消灭一切抵抗之敌,冲破敌阵横渡长江”。师:谁还说?(无人举手)师:大家提出了三种说法。哪种说法最符合要求呢?生:我认为第二种说法最符合您提出的要求。他用课文的题目“人民解放军百万大军横渡长江”极为简练地用一句话说出了课文的内容。生:我也同意第二种说法,因为用课文的标题说出课文的内容,正好是一句话。而且这句话较另外两种说法更简练。师:对,就是这样。既要做到是一句话,又要做到简练。这样,才能和用一段话说出这则新闻的内容具有明显的区别。师:下面请大家用一段话说出这则新闻的内容。(生小声讨论)生:我认为应该是:“人民解放军百万大军从一千余华里的战线上,冲破敌阵,横渡长江。生:我认为应该是:“20日夜起,长江北岸人民解放军中路军首先突破安庆、芜湖线,渡至繁昌、铜陵、青阳、荻港、鲁港地区,24小时内已渡过30万人。”师:我从同学们的回答中看到了思维的火花。现在有两种说法,大家想想,哪种说法准确地说出了全文的内容呢?生:我认为第一种说法简明地说出了全文的内容。第二种说法不对。因为这篇文章是说百万大军横渡长江,而第二种说法只说了30万,还差70万呢!(众生笑)从渡江人数看概括得不全面。生:第二种说法不仅人数概括得不全,而且渡江时间说得也不准确。渡江从20日夜开始,23日才渡完,而他只说了20日夜起24小时的渡江情况。生:第二种说法只说了中路军的渡江情况。还有东路军、西路军没说呢?所以我认为第二种说法不对。师:对。从渡江人数、时间、三路大军都要渡江来看,说得不够全面,但这种积极发言的精神应该发扬。我们再看第一种说法是否准确说出了全文的内容呢?(生七嘴八舌地说:是,课文的主要内容就是百万大军横渡长江。)师:用一段话概括这则新闻的内容,不可能把全篇内容全说出来,只能简明地说出主要内容。什么人?(人民解放军)多少?(百万)什么事?(渡江)从记叙的要素考虑,他说的这段话还差什么内容没交待清楚?(生议论纷纷)生:渡江地点。师:对。应把渡江地点说出来,地点是记叙的要素之一。谁能把第一种说法改一下?生:我认为应该是:“人民解放军百万大军,从一千余华里的战线上,冲破敌阵横渡长江。西起九江,东至江阴,均是人民解放军的渡江区域。”师:对。用课文开头的第一、二句话就简明准确的说出了全文的内容。大家同意吗?生(齐):同意。师:以上我们用一句话介绍了全文的内容,又用一段话介绍了全文内容,下面请同学们用几段话说出全文的内容。(生沉思)师:你们专注沉思的表情,使我快乐,给我鼓励。谁来说一下?生:我觉得应该是:20日夜起,长江北岸人民解放军中路军首先突破安庆、芜湖线,渡至繁昌、铜陵、青阳、荻港、鲁港地区,24小时内已渡过30万人。21日下午5时起,我西路军开始渡江,地点在九江安庆段。至发电时止,该路35万人民解放军已渡过三分之二,全部23日可渡完。师:先看这种说法对不对。生:这样说只说了中路军、西路军的渡江情况,东路军渡江情况没说。所以我认为不对。师:分析得不错。还有别的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