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考历史专题复习《执政为民构建和谐》专题分析一、热点透视以民为本,关注民生,是中国历史上有作为的领导集团所追求的政治理想。从“礼运礼记”的天下为公,到李世民的水能载舟,亦能覆舟;从孙中山的三民主义,到中国共产党人的情为民所系,权为民所用,利为民所谋,执政为民,都体现着杰出的政治智慧与和谐现实之间的密切关系。在当今和平与发展成为世界历史大潮主流的形势下,关注民生构建和谐社会更是民众所期盼历史所期待。二、专题内涵和谐社会的内涵我们认为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发面:1、经济上:以民为本,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关注民生,缩小贫富差距和地区差距。2、政治上:正确处理社会主要矛盾、人民内部矛盾,加强民主与法制建设,就业问题的处理与和谐社会的关系。3、外交上:以谈判取代战争,强调和平与发展、和平共处。4、民族关系上:民族平等、民族团结、各民族共同发展繁荣。三、专题范围本专题主要范围定位在新中国建立以后中国共产党在各个领域为构建和谐社会所做的努力。设计方略一、教学目标1、复习目标:新中国建立以后中国共产党在各个领域为构建和谐社会所做的努力。(具体基础知识由学生根据和谐社会的内涵从不同的方面依据课本知识归纳)2、能力要求:(1)通过中国共产党历史上伟大人物的言行,让学生掌握中国共产党执政为民历史,树立崇尚的爱国主义精神,坚定求真、求实和创新的科学态度;树立为国家为民族服务的精神;追求真善美的人生境界,确立积极进取的人生态度,塑造健全的人格,逐步形成历史使命感和社会责任感。(2)通过中国现代历史上正确主要矛盾、人民内部矛盾,加强民主与法制建设,以谈判取代战争,强调和平与发展、和平共处。等问题的教学培养学生正确认识社会主要矛盾,关心时政,关注世界。(3)通过对中国共产党在建国后在民族平等、民族团结、各民族共同发展繁荣方面取得成就的教学。培养学生认识人类社会发展的统一性和多样性,理解和尊重各民族的文化传统。3、教学方法:通过文字展览、历史图片、历史文献、历史文物给学生创设情境,引导学生发现问题,提出问题,解决问题,讨论分析归纳内化为正确的认识。4、教学流程:本专题教学设计为2个课时,教学流程分为三个步骤:A、知识梳理(1课时,通过师生互动完成)。B、难点突破(通过一系列材料突破三组重点问题)要求学生根据储备的历史知识解决问题。C、知识巩固(课外完成),检查学生复习的情况,同时进一步训练学生的思维习惯,提升学生解题能力,巩固知识。二、教学过程课堂情景设计2007“两会”再次奏响“和谐社会”主旋律,国际社会和海外媒体都认为“实现社会公平与正义”是2007中国“两会”的关键词;会议将凸现中国建立“和谐社会”的理念。腐败问题、农村问题和贫富差距问题被列为首要问题。----《中华魂》网站【通过情景设计导入主题,分析主题内涵,引导学生进行知识梳理】(一)知识输理(第一课时)1、经济上:(1)土地改革:民主革命中反封建斗争的继续A.原因推翻封建土地所有制,解放农村生产力,新解放区尚未土改,农民迫切要求B.政策:保存富农经济,政治上孤立富农C.概况:(1950年夏《中华人民共和国土地改革法》-1952年底)D.意义(2)一五计划:实施的条件;方针;成就(3)经济体制改革:A.开始时间:B.概念:C.目的:解放和发展生产力目,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道路D.根本前提:坚持四项基本原则(内容与重要性)2、政治上:建国初期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制度的建设:(1)1949年举行的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制定了具有临时宪法作用的《共同纲领》。参与政协的各民主党派和各界人士广泛地进入从中央人民政府到地方各级人民政府的政权机构,并在其中发挥重要作用,这标志着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与政治协商制度的正式形成。(2)1954年召开的第一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通过了《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这是一部社会主义类型的宪法,规定了我国是工人阶级领导的以工农联盟为基础的人民民主国家,规定了人民代表大会是我国的根本政治制度,还规定了公民的权利和义务,标志着人民代表大会制度的确立。(1954年宪法:制定、性质、内容、特点(人民民主和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