巴彦淖尔市第一中学2015——2016学年第一学期10月月考高一年级国际班、体班历史试题说明:本试题分第Ⅰ卷(选择题)和第Ⅱ卷(非选择题),考试时间为60分钟,卷面总分为100分。第Ⅰ卷填涂在答题卡上,考试完毕后只交答题卡和Ⅱ卷。Ⅰ卷(选择题共70分)一、单项选择题:(共35个小题,每小题2分,共70分)1.自古以来,中国人就有祭祖的习俗。有助于形成这种认祖归宗情结的是A.分封制B.宗法制C.世袭制D.等级制2.《墨子·告子》载:“诸侯朝天子曰述职。一不朝,则贬其爵;再不朝,则削其地;三不朝,则六师移之。”这段材料反映的历史现象是A.春秋时期诸侯争霸B.战国时期兼并战争C.西周初分封制D.西周末王室衰微3.观察下表,按照西周宗法制的规定,最有资格继承王位的是选项备选者年龄生母A周王子甲20岁周王正妻B周王子乙14岁C周王子丙25岁周王妾一D周王子丁12岁周王妾二4.从商朝推行内、外服制度到西周分封制,其发展趋势体现了A.中央与地方地位趋于平等B.中央对地方的控制能力大大加强C.地方对中央的干预能力大大加强D.统一的中央集权制度建立起来5.宗法制的实行使西周的政治制度具有浓重的:A.神权色彩B.血缘色彩C.平等色彩D.民主色彩6.图一是北京天安门东侧的一座古代建筑,是明清皇帝供奉和祭祀祖先的地方,称为太庙。图二是民间祭祀祖宗的场所,称为祠堂。这种现象源于我国早期的一项政治制度。其特点不包括A.嫡长子继承制B.神权与王权的结合C.血缘纽带与政治关系结合D.“国”与“家”结合7.右图历史文物反映了当时的某种政治制度。对于该制度的实质表述正确的是A.维护贵族生活享受的制度B.用于处理阶级关系的原则规范C.维护等级差别的工具D.宗法制度在日常生活中的反映8.近年来,家谱作为一种历史文献,受到了史学界的高度重视。那么,古人热衷于修撰家谱的主要原因是A.记载了某一家族的兴衰荣辱B.能弥补正史不足的缺陷C.能起到凝聚宗族的作用D.增加了历史材料的种类数量9.《史记·楚世家》记载:“(楚庄王)八年,伐陆浑戎(在洛阳西南),遂至洛,观兵于周郊。周定王使王孙满劳楚王。楚王问鼎大小轻重……”这反映了当时A.周王强大B.尊王攘夷,大国争霸C.列国内乱,诸侯兼并D.王权衰弱,分封制受到破坏10.在古代,“皇”有“大”的意思,人们称祖先或神明为“皇”;“帝”是上古人们想象中主宰万物的最高天神。“皇帝”成为中国古代最高统治者的称谓始于A.夏朝B.周朝C.商朝D.秦朝11.毛泽东说:“百代都行秦政制”。这个“制”指A.禅让制B.宗法制C.中央集权制D.世袭制12.秦朝地方官员产生的方式是:A.世代相袭B.中央任命C.地方推荐D.考试选拔13.秦朝建立的君主专制中央集权制度的核心是A.规定皇权的至高无上B.中央设三公九卿C.地方推行郡县制度D.颁布秦律,严刑峻法14.“夏、商、周、汉封建而延,秦(朝)郡邑而促”的说法之所以是错误的,原因是A.没有看到秦统一的历史贡献B.认为秦不是封建社会C.把秦亡原因归于郡县制D.没有指出秦的暴政15.“网络反腐”成为当下搜索热词。中国自秦汉开始,就已确立官员监察制度。下列哪一官职(或官员)不具备监察官员的职权A.御史大夫B.刺史C.中书门下D.通判16.“对皇帝的决定可以提出批评,这一条在某种程度上孕含着言论自由的原则,每每令研究中国政治制度史的人倍感兴趣。”令研究者“倍感兴趣”的政治制度是指A.郡县制B.刺史制度C.科举制D.谏议制度17.汉武帝时《出界律》规定:诸侯王只能在自己的封地活动,绝对不能私出国(诸侯国)界。这一规定的根本目的是A.强化君主专制B.加强思想控制C.防止诸侯割据D.加强中央集权18.“六合之内,皇帝之土;乃今皇帝,一家天下。”这则记功刻石说的是A.周天子分封天下B.秦王统一文字C.秦统一六国D.宗法制凝聚国家19.下列属于削弱相权以加强皇权的措施有:①西汉“中朝”形成②元朝废三省,实行一省制③隋唐实行三省制④宋朝设参知政事A①②③B①③④C①②D①②③④20.苏轼总结我国古代的选官制度时说:“战国至秦出于客,汉以后出于郡县吏”,这反映了汉代主要的选官途径是A.世袭B.科考C.按门第选拔D.察举21.自秦以后,曾有一些大臣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