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9课爱莲说从古到今,有很多人赞美“莲花”,北宋哲学家周敦颐的《爱莲说》就是其中的典范。今天我们就去看看周敦颐为什么要赞美莲花,他又是如何赞美莲花的。1.查阅工具书,积累文言基础知识。2.了解“说”这种古代文体及其特点。3.学会运用托物言志的写作方法。4.体会作者不慕名利、洁身自好、保持坚贞气节和高尚品德的生活态度。●第一课时●一、新课导入莲花又称荷花、芙蓉。古往今来,不知有多少文人墨客描绘过它,赞美过它,并把它当作高洁脱俗品格的象征,借以表达自己的志向。宋代周敦颐写的《爱莲说》就是一篇脍炙人口、经世不衰的赞莲佳作。今天我们就来共同学习这篇文章。二、自主学习——预习与展示1生字注音甚蕃(fán)淤泥(yū)濯(zhuó)清涟(lián)亵玩(xiè)噫(yī)2生词注解蕃:多。植:竖立。鲜:少。宜:当然。独:仅,只。濯:洗涤。妖:美丽而不庄重。隐逸:隐居。君子:指品德高尚的人。亭亭:挺立的样子。清涟:水清而有微波的样子,这里指清水。亵玩:玩弄。亵,亲近而不庄重。3作者名片周敦颐(1017—1073),北宋著名哲学家。字茂叔,号濂溪,道州(今湖南道县)人。历任虔州(今江西省赣州市)通判(地位略次于州、府长官)等职。晚年在莲花峰下建书堂讲书。世称之为濂溪先生,卒后谥元。著有《周元公集》《太极图说》《通书》。4背景追溯本文选自《全宋文》卷一O七三(曾枣庄、刘琳主编,上海辞书出版社2006年版)。《爱莲说》是周敦颐于熙宁初年(1068)出任南康(今江西省星子县)郡守时写下的。他曾于官邸东侧开辟一块四十余丈长宽的莲池,夏秋之交,莲花盛开,披霞含露,亭亭玉立。周敦颐凭栏放目,触景生情,爱莲花之洁白,感宦海之混沌,写下了著名的《爱莲说》。后来,人们便把这莲池命名为“爱莲池”。至今星子县还有它的遗址。三、合作学习——探究与交流(一)整体感知1教师范读,并要求学生给生字注音,标出难句。2让学生自由朗读课文,初步理解课文大意。3任抽两名学生朗读课文,其余学生注意纠正错误的字音、语气、语调、节奏等。4全班齐读课文,并结合注解,疏通文意。(二)深层理解1本文题目叫《爱莲说》,那作者爱莲的原因是什么呢?【点拨】“予独爱莲之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涟而不妖,中通外直,不蔓不枝,香远益清,亭亭净植,可远观而不可亵玩焉。”2文章的题目是“爱莲说”,作者以莲花为歌颂对象,却几次提到了菊花、牡丹,其用意是什么?【点拨】学生读课文中有关菊花、牡丹的句子后说用意:①开头以陶渊明爱菊世人爱牡丹引出“予独爱莲”的主旨。②作者以菊的隐逸,牡丹的富贵衬托莲的高洁。③结尾由三种花写到三种人:爱菊者少,爱莲者更少,而爱牡丹者很多。以此感叹社会上真隐士少,有道德的人更少,而爱富贵的人很多。文章通篇以菊花为正衬,以牡丹为反衬,突出莲花傲然不俗、超脱卓群的品性,表达了作者不慕名利、洁身自好的生活态度以及对追逐名利、趋炎附势的恶浊世风的鄙弃。四、板书设计●第二课时●一、新课导入自古以来,人们都非常爱花,并写出了许多脍炙人口的诗句。描写梅花——“墙角数枝梅,凌寒独自开”;描写牡丹——“天下无双艳,人间第一香”;描写杏花——“满园春色关不住,一枝红杏出墙来”……可以说,描写花的诗句比比皆是。学过了《爱莲说》,你又会积累到哪些名句呢。二、合作学习——讨论与展示(一)走进形象找出直接描写莲花的句子,说说作者是从哪些方面描写莲花的?赋予了莲花哪些品格?【点拨】生长环境: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涟而不妖。体态香气:中通外直,不蔓不枝,香远益清。风度气质:亭亭净植,可远观而不可亵玩。“出淤泥而不染”,本身出身于不干净的环境却能保持住自身的清白,体现了莲花的高洁品格;“濯清涟而不妖”,虽然在水中洗过却不显得过于妖媚,表现了它质朴的品格;“中通外直”,内心虚心,外面挺直,表现了它的正直;“不蔓不枝”,不枝枝节节,不去攀附比它高的物体;“香远益清”,它的芳香并不因为离得远而没有,而是将美好的东西传播得更远;“亭亭净植”,站得直直的,表现了它刚正不阿;“可远观而不可亵玩”,不容许别人的侵犯,表现了它令人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