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亲爱的爸爸妈妈1.领会文章“世间永远不能再有战争和屠杀了”的主题。2.体会重点语句的含义。3.珍视现在的幸福生活,提高警惕,防止悲剧重演。重点:理解文章中心。难点:体会重点语句的含义。有谁知道“六一儿童节”的由来?第二次世界大战期间,1942年6月,德国法西斯枪杀了捷克利迪策村16岁以上的男性公民140余人和全部婴儿,并把妇女和90名儿童押往集中营。村里的房舍、建筑物均被烧毁,好端端的一个村庄就这样被德国法西斯给毁了。为了悼念利迪策村和全世界所有在法西斯侵略战争中死难的儿童,反对帝国主义战争贩子虐杀和毒害儿童,保障儿童权利,1949年11月,国际民主妇女联合会在莫斯科召开执委会,正式决定每年6月1日为全世界少年儿童的节日,即国际儿童节。同样,在第二次世界大战中,在南斯拉夫,在克拉库耶伐次,一天之内,7000个无辜生命遭到杀戮,其中包括300个孩子。这是怎样一个血淋淋的事实啊。今天,我们来学习一篇美国华裔女作家聂华苓写的《亲爱的爸爸妈妈》,认识战争的罪恶,懂得和平的珍贵。1.下列没有错别字的一项是(C)A.眼花瞭乱不可明状憧憬B.响彻云霄头发班白屏障C.荡然无存赃物荒谬D.张皇失错月明风清寒襟2.下列表述正确的一项是(B)A.《就英法联军远征中国给巴特勒上尉的信》是法国作家雨果歌颂远征部队取得伟大胜利的一封信。B.新闻的标题、导语和主体缺一不可。C.《亲爱的爸爸妈妈》开头第一句“凄风。苦雨。天昏。地暗”写出了天气的恶劣。D.《亲爱的爸爸妈妈》的作者是聂华苓,女,中国当代女作家。1921年生,湖北武汉人,著有《失去的金铃子》《桑青与桃红》《千山外、水长流》《台湾轶事》等小说集。3.下列文句分析有误的一项是(B)A.“人潮仍沿着山路泻下。”不仅运用了比喻的修辞,还运用了夸张的修辞。B.“历史,现实,在雨中融合了——融成一幅悲哀而美丽、真实而荒谬的画面。”这句话抒发了作者矛盾的心情。C.萨特的一段话,可以看作本文的一个纲,“沉重”与“美丽”两个主题词是对课文内容的整体把握。D.“他和那位西德朋友一对照,就是很好的反驳。”这句话其实就是对日本人的含蓄的批评。探究一在正文前的引文中,萨特说他的“记忆”既是“沉重”的,又是“美丽”的,试结合课文内容说说萨特这样说的原因。答案:萨特说到,克拉库耶伐次小城成了一座巨大的坟墓,埋葬了7000个被残杀的人。课文再现了半个世纪前那一段残酷的历史,一天之内,纳粹杀死了7000人,其中包括300名孩子,鲜血染红了三百五十多英亩的土地,被残杀者临死前的哀号仿佛还在我们耳畔回响。大屠杀惨绝人寰,历史是沉重的,记忆是沉重的。面对屠杀,塞尔维亚人表现了“整个民族的英勇”。课文中写到一位不愿苟且偷生、宁死不屈的老师,就是一个例子。这一方面的记忆又是美丽的。探究二凄风。苦雨。天昏。地暗。这里连用四个句号,起到了什么表达效果?这里仅仅是在描写天气吗?答案:这里不仅仅是在描写天气,而且是在渲染气氛,“天地亦与人同哀。”连用四个句号,成为四个短句,使每个字都最大限度地发挥出表意功能。读者的阅读速度自然放慢,读两个字,停顿一下,想象一个画面。这样开头让读者一上来就感受到无限悲哀的氛围。探究三历史,现实,在雨中融合了——融成一幅悲哀而美丽、真实而荒谬的画面。你怎样理解这看似矛盾的议论?答案:看似矛盾,其实并不矛盾。成千上万的人来纪念当年被残杀的人,特别是两位生还者来到这里,半个世纪前残酷的历史呈现在人们眼前,在凄风苦雨的悲哀气氛中,历史和现实融合了。残酷的历史令人悲哀;南斯拉夫人民没有忘记历史,成千上万人来到这里悼念死者,这又是美丽的。这一切都是真实的;47年前纳粹竟然认为各族有优劣,要消灭劣等民族,这又是何等荒谬。这篇文章是一篇对法西斯的控诉词,文章记述了作者在参加一次悼念活动中的所见所闻所感,此次活动是为了悼念二战中被屠杀的三百个孩子。在历史和现实交织的场景中,贯穿着作者强烈的爱恨和严肃的思考,反衬出法西斯强盗的灭绝人性的罪恶行径,文中充满了一组组看似矛盾对立实则统一的事物:历史与现实、美丽与沉重、忏悔与狡辩、人性的呼唤与罪恶的枪声。阅读“我们一共六十几位作家……许多人走过去和他握手”,回答问题。1.六十几位作家在一起讨论,作者为什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