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新考纲第五单元生物的进化热点提示1.现代生物进化理论的主要内容2.生物进化与生物多样性的形成1.自然选择学说的内容、贡献和局限性2.种群、种群基因库、基因频率、物种等概念的判定及相关计算3.生物进化和生物多样性形成的原因及形成原因的实验探究Step1基础导学达尔文进化学说可变的生物与生物生物与无机环境繁殖过剩适者生存,不适者淘汰自然选择变异生存斗争遗传和变异可遗传的变异名师点拨想一想:达尔文进化学说的提出有什么意义?答案:使生物学第一次摆脱了神学的束缚,走上了科学的轨道;科学地解释了生物进化的原因,以及生命现象的统一性、生物多样性和适应性的原因。①过度繁殖是选择的基础;②生存斗争是选择的手段;③遗传变异是进化的内因;④适者生存是选择的结果。议一议同种生物全部等位基因基因突变染色体变异基因重组自然选择答案:(1)种群在繁衍过程中,个体有新老交替,基因却代代相传,因此研究生物进化,仅研究个体是否与环境相适应是不够的,还必须研究种群基因组成的变化。(2)基因重组没有产生新基因,不会引起基因频率的变化,但可引起基因型频率的变化。(1)为什么个体不是生物进化的基本单位而是种群?(2)基因重组是否影响基因频率的变化?看一看:物种的形成一定要经过地理隔离吗?名师点拨可育后代种自由交流不同相互交配可育后代同一地理上种群生殖隔离答案:不一定。通常情况下,物种的形成需经地理隔离,最后产生生殖隔离。但在特殊情况下,不需地理隔离也能产生生殖隔离,导致新物种的形成,如人工诱导多倍体的形成,可不经过地理隔离而达到生殖隔离。①突变是多方向的,但自然选择是定向的。②地理隔离不一定导致新物种形成,但新物种形成一定要经历生殖隔离。自然选择中性突变中性的中性突变自然选择分子水平单多简单复杂水生陆生低级高级生物基因环境生态环境遗传物种生态系统结构能量利用原核生物界植物界原核单细胞真核单细胞真核多细胞生产者分解者消费者小贴士Step2核心突破自然选择学说的内容自然选择学说的内容包括:过度繁殖、生存斗争、遗传和变异、适者生存,各内容之间的关系可用以下图解表示:1.自然选择的对象(1)直接对象是生物的变异性状(表现型)。(2)间接对象是相关的基因型。(3)根本对象是与变异性状相对应的基因。即自然选择的实质是环境对变异所对应的基因的选择,因而可以改变种群的基因频率。2.自然选择的因素:对生物的变异起选择作用的是个体所处的自然环境。3.自然选择的动力:生存斗争(1)类型:包括种内斗争、种间斗争(竞争、捕食等)、生物与无机环境之间的斗争。(2)意义:生存斗争对生物的某些个体的生存不利,但对物种的生存是有利的,并能推动生物的进化。4.自然选择的结果:适者生存。自然选择的过程是一个长期、缓慢、连续的过程。由于生存斗争不断进行,因而自然选择也不断进行,通过一代代生存环境的选择作用,生物的变异被定向积累和加强,微小的有利变异得到积累而成为显著的有利变异,从而产生了适应特定环境的生物新类型。应用指南:运用自然选择学说解释生物进化时要明确变异是自发的、是普遍存在的,并不是环境的改变引起的,环境仅是一个选择因素,变异在先、选择在后。一般来说,外界环境条件变化越剧烈,生物进化的速度越快。按照达尔文进化论学说,下列叙述哪项是正确的()A.生活在地下水井中的盲螈,因长期不用眼睛而失去视觉B.食蚁兽的长舌是因为长期舔食树缝中的蚂蚁反复不断伸长所致C.鹿和狼在长期的生存斗争中相互进行选择,结果发展了自己的特征D.春小麦连年冬种可以变成冬小麦,这是环境影响的结果解析:本题考查对生物进化原因的正确理解。在生物进化的过程中,环境的确起着重要的选择作用。当拉马克学说过分强调了环境的作用。盲螈失明是黑暗不用眼睛所致,食蚁兽长舌是因捕食需要反复使用的结构,春小麦冬种变成冬小麦是因低温所致,这些结论的得出是遵循了这样的推理:环境改变→生物性状(蛋白质)改变→改变的性状可以遗传(导致DNA的改变)→代代逐渐积累形成新物种。这种后天(环境改变)获得性性状得不到现代遗传学“中心法则”的证实。因为遗传信息不可能由于蛋白质改变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