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农村留守儿童教育中存在的问题及对策的研究—以河南省黄堂村为例摘要摘要:本研究以河南省太康县黄堂村为例,通过发放问卷和个人访谈的方式,对该村留守儿童的教育现状以及存在的问题进行实地研究,并总结出具有可行性和有效性的对策,以期无论是在理论上还是实践中都能取得重大突破。关键词:留守儿童;教育;缺陷;对策Abstract:Inthisstudy,HuangTangCunTaikangCountyofHenanProvinceasanexample,throughquestionnairesandindividualinterviews,fieldstudyontheleftbehindchildren'seducationstatusquoandexistingproblems,andsummarizesthecountermeasureswiththefeasibilityandvalidityoftheorder,eitherintheoryorinpracticecanbeamajorbreakthrough.Keywords:Childrenleftbehind;education;defects;Countermeasures在进行本研究之前,首先要对留守儿童做一个明确的概念界定,“留守儿童”是指外出务工连续三个月以上的农民托留在户籍所在地家乡,由父、母单方或其他亲属监护接受义务教育的适龄儿童少年[1]。留守儿童作为当代中国特殊政治经济下的产物,是城乡差距加大的背景下农村现状的一个缩影,他们的教育问题也是急需解决的一个社会问题,需要全社会的共同努力,本研究着重探讨的就是他们的教育问题。一,黄堂村留守儿童受教育的现状分析据2017年官方统计,全国农村留守儿童数量为902万人,超过90%分布在中西部省份[2]。数据显示,留守儿童人数有所减少,但这个900多万还是一个相当大的数据。这些人的教育问题将极大地影响着社会的和谐与稳定,也极大地影响着中国的发展与未来。通过官方统计数据得知,河南、四川等不发达省份留守儿童数量最多,个别省份人数甚至接近百万,由此也引发一系列的问题,因此留守儿童还是一个亟待解决的问题。下面以本文作者所选地区—河南省周口市黄堂村为例,对该村留守儿童的教育现状及存在的问题进行深入的调查和探究。(一)黄堂村留守儿童个人基本情况的调查黄堂村隶属于河南省太康县管辖,距离县城12公里,与逊母口镇相邻。太康县虽然属于平原地区,但工业落后,属于农业大县和国家贫困县。黄堂村由于远离县城,每逢阴雨天气道路泥泞不堪,交通闭塞。为了维持生计,提高家庭生活水平,黄堂村的大部分青壮年不得不背井离乡,外出务工,剩下的都是老弱病残,因而该村空心化十分严重,留守儿童的教育问题也十分突出,可以作为现当代中国广大农村地区的一个缩影。经过走访和调查得知,黄堂村3-18岁的儿童共计305人,其中父母有一人及以上常年外出务工者260人,留守儿童所占比例高达85%,全村小学及以下教育阶段入学儿童200人,包括留守儿童80人,占比40%,初中及以上教育阶段入学儿童90人,其中留守儿童30人,占比约33%。黄堂村目标群体接受教育中的突出问题1.与父母缺乏亲情,性格孤僻。五至十二周岁是一个人生命中人格成型的重要时期,父母在其中发挥的关键作用不言而喻,由于父母常年累月在外地打工的原因,一年中儿童和父母团聚的时间屈指可数,这些儿童多由祖辈抚养,“隔代教育”在留守儿童群体中占绝大多数[3]。由于他们基本上得不到父母的关爱,所以父母在其人生价值观的形成中基本上发挥不了太大的作用,在日常生活中难以得到父母的关心,更享受不到同龄人该有的快乐和幸福,种种原因导致其性格中存在很大的缺陷,也毁掉自己一生的幸福,为以后的人生悲剧埋下祸根。2.入学率低,成绩差。在黄堂村,留守儿童群体的入学率不足非留守儿童的一半,即使在学校接受义务教育,他们的期末考试成绩竟然有三分之二的人不及格,成绩优秀者更是凤毛麟角,屈指可数。这一组数字对比让人触目惊心,由此可知留守儿童中受教育比例竟然还不及非留守儿童受教育比例的一半。十年育树,百年育人,只有儿童接受良好的教育,一个国家,一个民族才有未来,一个贫困的农村家庭才能跳出贫穷的陷阱。究其原因,第一,在黄堂村大多数外出务农的家长深受“读书无用论”思想的蛊惑,上学要花钱,打工能挣钱,在这种思想的作祟下,孩子无疑成了最终的受害者。第二,由于缺少父母管教,一些留守儿童即使在学校接受教育,也是心不在焉,学习成绩毫无起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