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生自主学习之浅见【摘要】:随着课程改革的不断推进,自主学习越来越多的受到关注,成为教师教学以及学生学习的一种重要方式。本文介绍了自主学习的各要素,着重从实践中指导教师如何从六要素入手,针对不同层次的学生就其自主学习能力的培养,在课上和课下提出具体的方法并进行分析,逐步养成学生自主学习的习惯,希望以此挖掘学生潜力,提高教学效果【关键词】自主学习为何学学什么如何学何时学在哪学和谁学学的如何社会的发展,国家教育体制改革的更进一步的深入,都要求我们要培养那些敢学习,会学习的优秀学生和发展全面的高素质人才。一位学者曾说过“今后的文盲不再是不识字的人,而是那些不会学习的人”,所以在新的世纪,自主学习就显得尤为重要。由此也引发了“自主学习”研究热,诸如“诱导、启发式教学”、“兴趣教学法”、“素质教育”、“研究性学习”等等,归结起来,都是要发挥学生学习的主体作用,挖掘学生自主学习的潜能,以此提高教育教学效果,理论和实践都证明,发挥学生学习的主体作用有非常重要的意义自主学习研究视角是多种多样的:在教师教学上,自主学习被视为一种重要的教学方法,研究者关心如何通过学生的自主学习来克服其学习的被动性;在学生学习上,自主学习则被看成一种高水平的学习方式,研究者关心如何通过提高学生的学习自我调节水平来改善他们的学习成绩,使他们成为有效的学习者;但无论哪种角度都要求学习的主体----学生来执行,没有他们的参与一切研究都是纸上谈兵,一纸空文。但在实践中,不同学生的学习态度和学习习惯是各种各样、因人而异的。自主主动学习的孩子在学习时都处于主动探索状态,他的成绩就提高的快。被动学习的孩子也能提高成绩,但是提高幅度很小,特别是逼迫下学习的孩子,他们的成绩就非常差了。这三类学生虽然层次、成绩不同,但也有一些共同之处,那就是不知道如何自我掌控,不知道如何更好、更有效地参与到自主学习之中。这就要求教师启发学生如何自主学习。那么如何在具体实践当中教会并指导学生自主学习呢,多数研究者比较一致的看法就是,自主学习者能够对自己的学习做出独立的选择和决策,能够对自己的学习进行有效的自我管理或自我调控。包括:1)确定学习目标;2)制定学习计划,比如学习内容、进度和时间安排等;3)选择合适有效的学习策略或方法;4)监控学习过程;5)评价学习效果等。在此理论和实践教学相结合的基础上,笔者把它分为了几个要素。一、为何学托尔斯泰说:“成功的教学所需要的不是强制,而是激发学生的兴趣。”兴趣是学习最好的老师。心理学研究表明,学习兴趣对学习效果能产生很大影响。学生学习兴趣浓,情绪高,他就会深入地、积极地学习相关方面的知识,遇到困难时会表现出坚强的钻研精神。否则,他就会表面地、形式地去掌握所学知识,遇到困难时会轻易放弃,不再学习。因此,要促进学生主动学习,就必须激发和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强化学习动机,并且要激励学生的自我内在,使其一直保持兴奋的状态,并持之以恒。二.学什么在学生自主学习的过程中,有很多的薄弱环节,要让学生更好地自主学习,教师也要及时指点迷津,加强对其自主学习的指导。如,大的方面;每学期刚开学,笔者就把这个学期的教学安排,包括计划、进度和课时都告诉学生,让他们心中有数。一些比较好的学生,在完成相应阶段教学内容的前提下,可以根据各自的水平,提前向老师提出更高的学习要求;对于一般或较吃力的学生,则指导他们按照进度掌握各相应阶段的学习任务即可;小的方面,每节课前都要给学生提出学习目标、学习要求、学习策略和需掌握并可以灵活运用的知识点,并根据不同的学习能力个别提出不同的目的要求,使每个学生都能融入每个教学环节,以此逐步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习惯。三、如何学在学习目标和要求的指引下,采用什么学习方法、如何学就成了自主学习的核心。那么如何学才能使自主学习更高效呢?笔者从教学内容方面和学生层次两方面给予相应的学习方法指导。如:在课堂上,对不同的学生提出恰当的“问题”是教学的重要方法,它不仅能巩固知识及时反馈信息,还能给稍差的学生以自信,使之更加积极自主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