培养学生学习语文的良好习惯1、良好的阅读习惯我国著名语言学家吕叔湘在谈到自己语文能力的获得时,说课内学习、课外阅读应是“三七开”。在信息化时代,阅读将是人们搜集、处理信息最重要的方式之一,光读几册教材是远远不够的。要增加学生的知识,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必须重视课外阅读。《语文课程标准》也明确规定:九年课外阅读总量应在400万字以上。我们要不断推荐各种适合学生阅读的书刊,引导学生认真阅读,养成广泛阅读的习惯。同时,我们也要加强阅读方法的指导,教给学生精读、略读、浏览等方法,指导学生学会做读书笔记,养成不动笔墨不读书的习惯。2、倾听、交流的习惯虽然“满堂灌”教学不可取,但培养学生们学会倾听的习惯却是必要的。学生们要想参与课堂讨论或交流,就需要他们静心听取别人的发言,才可能达到充分理解,互动协作,互相提高的目的。与人交流是现代人必备的素质。教师可以在课堂教学中,创设生动、活泼、有趣的交际环境,营造民主、和谐、融洽的交际气氛,让学生产生强烈的交流欲望,使学生在这种氛围中无拘无束地进行口语交流,从而有效地提高口语交际的能力。在平时的交谈和学习中,还应让学生养成用普通话发言与交流的习惯。3、广泛搜集、吸收信息的习惯基础教育课程改革要培养学生的四种能力,其中第一就是培养学生搜集和处理信息的能力。因此我们要提倡培养学生广泛搜集、吸收信息的习惯,教育学生除了在课堂上吸收知识信息外,还要能利用报刊、杂志、书籍、电视、广播、电脑网络等手段来搜集信息,为学生终身学习做好充分的准备。4、质疑问难的习惯古人云:“学贵有疑,小疑则小进,大疑则大进。”说的就是质疑问难的重要性。爱因斯坦说过,提出一个问题比解决一个问题更重要。创造的过程更是从发现疑点问题开始,没有疑点问题就谈不上创造。古人把学习称之为做“学问”,强调了学习必须一边学,一边问,要学好语文,就必须养成质疑问难的习惯,做到孔子说的“敏而好学,不耻下问”。凡是不懂的,有疑惑的、把握不准的,都应当勇于向别人请教,问老师,问同学,问家长,问一切可能了解情况的人。5、留心观察、勤于动笔的习惯观察是启迪学生思维的最基本的途径。让学生留心自己的生活,仔细观察周围的人、事和景物,把看到的、听到的随时记下来,这对语文素养的形成起着很重要的作用。要教育学生从小养成写日记的习惯,写日记不仅是小学生练笔的好形式,而且也是加强品德修养、锻炼思维能力的有效途径。大凡作家、名人都有写日记的习惯。日记不但形式十分灵活,可长可短,可叙可议,可描写,可抒情,可说明,而且内容也非常广泛,可以海阔天空,无所不谈。但要注意从这些琐事中表达出自己的思想感受,反映出自己的观点、看法,而且要坚持写真事,说真话,抒真情,真正做到“我手写我心”。6、良好的写字、识字习惯俗话说:字如其人。写字,不仅是一项重要的语文基本功,而且是一个人文化素养的体现。要从小让学生养成正确的写字姿势和良好的写字习惯,力求做到姿势端正,字迹美观大方。在识字教学过程中要引导学生找到适合自己的识字方法,逐步培养独立识字的能力。当在生活中,或是阅读和写作时遇到一些自己不认识或难以理解的字词时,能勤查工具书,让工具书成为学生的良师益友,进而养成主动识字的习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