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业评价的客观依据学生学业评价中只有基于一定的培养目标,才能对学生的道德品质、文明素养、学习能力、创新意识与合作能力、运动与健康、审美与表现等方面给以全面的评价。世界教育评价的发展趋势、以及多元智能理论和《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试行)》是学生学业评价的客观依据。1.遵循一定的评价原则,达到以评促学的评价目的(1)目标性原则。就是指评价目标要明确具体,符合大多数学生的认知水平,通过练习、活动或考试等让学生知道这部分内容应掌握哪些知识,掌握到什么程度。新课程提出了三维目标的要求,但在实际操作中,有这样几种错误的走向。一是仍存在重认知轻情感,重教书轻育人的现象。二是采取外在的、生硬的情感测试。当前的评价中,一些教师把“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当作一个显性的环节,在设置的习题中生硬地添加一个环节,脱离具体内容和特定情境,孤立地、人为地、机械生硬地进行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的考查,没有把认知目标与情感目标有机地融为一体。三是情感教育测试方式不当或把情感测试等同于认知测试。即情感问题采用形成概念、记忆、反复灌输的模式,重视情感的驯化,忽视情感的提升和发展;重视行为的规范,忽视心理的感受和发育。或是误认为情感教育是思想教育的翻版,把学生当作教化的对象,不是从主体人的需要、发展考虑,而是从社会管理和规范出发,过于强调对他人、对社会的情感,忽视学生自身情感的体验。这种测试的方式会引起学生心理的排斥反应,结果适得其反。因此,有效的学业评价应要求教师在设计时做到目标简明、内容简约,从而使学生感到中心明确、重点突出,能留下较深的印象,从而获得发展。(2)发展性原则。发展性学生学业评价是在实施新课程的背景下推出的,是以促进学生发展为宗旨,注重发挥教学评价促进学生进步、改进教学的功能,而淡化甄别与选拔的功能。因此,在对学生进行评价的过程中必须体现发展性评价的理念与观点,这不仅是评价者的依据,而且要通过它来促进学生地理学科素养的发展和地理教师专业的发展。(3)科学性原则。评价的科学性强调要有科学的评价观。评价不是对学生做简单的定性鉴定、定性审判,而是作为学习的中介,是师生共同体内部的平等对话与协商的过程。评价学生学业要依据学生学习的客观规律,充分体现不同年龄段和不同知识水平学生的学习特点和学习需要,要遵循科学规律,采用科学的评价方法和手段,从而得到切合实际的评价。在这一原则下,学业评价要以《课程标准》为依据,按照制定的标准进行客观、科学的评价。同时还要遵循学生的心理特点、学习的规律,不能急于求成,要注重多方面的过程评价,正如加德纳主张的“在个体参与学习的情景中轻松地进行评估”。因此,在确定评价的内容、方式和手段时都必须遵循科学性原则,即在评价的内容上,不能过于笼统,要进行细化;在评价方式和手段上,要综合应用多种方式和手段。(4)统一性原则。评价的统一性是指评价的要求与《课程标准》相统一。《课程标准》在评价建议中指出:评价是课程的重要组成部分。科学的评价体系是实现课程目标的重要保障,课程的评价应根据课程标准的目标和要求,实施对教学全过程和结果的有效监控。通过评价,使学生在学习过程中不断体验进步与成功,认识自我、建立自信,促进学生学习能力的全面发展;使教师获取课堂教学的反馈信息,对自己的教学行为进行反思和适当的调整,促进教师不断提高教育教学水平。学业评价要求遵循与课程标准相统一的原则,就是通过评价应达到课程标准中所提出的目标。(5)教育性原则。评价的教育性必须建立在发展的基础上,要用发展、变化等动态的观点去评价学生。学生学业评价是教学的重要组成部分,在评价的过程中,教师应始终注重评价的教育价值。任何把评价与教育割裂开来的做法都是不对的。学业评价要有利于学生发展,1与教育融为一体,要摒弃“评价就是评价”的思想。评价的教育价值在不同阶段应具有不同的目标,在制定上要体现评价教育价值的层次性,尊重学生的差异,使不同的学生通过对比评价和自我评价受到教育,使评价成为学生自我发展和提高的过程。(6)激励性原则。学业评价必须重视以激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