创设生活情境,感悟数学知识——一年级数学《加倍与一半》案例反思培训编号:055911014姓名:朱莉一、教学背景:教育心理学研究表明,儿童数学学习过程是建立在学生已知的知识基础和生活经验之上的一个主动建构过程。学生原有的知识储备,在现实活动中的经验积淀以及他们在社会生活中所形成的许多朴素认识,都构成了学生进行学习的数学现实,它能使课堂充满生机与活力。在数学学习中创设生活情境正是让学生积极调动已有的生活经验,用自己的思维方式去尝试解决新问题,在体验中建构新的概念体系;让每个学生都体验到创造的乐趣,学习情趣自然高涨。因此数学教学应密切联系学生的生活实际,让学生感受数学与生活的密切联系,对数学产生亲切感,并能初步用数学的眼光观察生活,用数学的思维思考生活,从而感受数学的魅力。数学教学的“生活化”,不仅可以提高学生数学学习的主动性,积极性和趣味性,而且可以增强学生的数学应用意识。正如弗赖登塔尔所言:“不要忘记数学在社会中扮演的角色,在过去,现在一直到将来,教数学的教室不可能浮在半空中,而学数学也必然是属于社会的。”数学化不排斥生活化,只有把数学同现实世界背景紧密地联系在一起,学生才能获得蕴含丰富生命力的数学知识。二、教学片段:例如教学《加倍与一半》师:星期天,老师去易初莲花超市购物,超市的东西可真多啊……(话还没有说完,已经有好几个小朋友高高地举起了小手,也有的小朋友迫不及待地说:“我也去了!我也去了!”兴奋之情溢于言表。)师:超市里有没有东西在搞优惠活动?生1:我没有看到。生2:“买一送一”活动。师:什么是“买一送一”呢?生2:我买了1包薯片,“买一送一”后,得到了2包。师:怎么列加法算式呢?生2:1+1=2(师板书)师:那么买3包,买一送一,该送我几包,最后得到几包呢?会列算式吗?(生讨论)生:3+3=6(师板书)师:买5包呢?怎么用算式表达?6包呢?(生回答,师板书)师:能说说究竟什么是买一送一呢生:买一送一就是买一份送一份。师:像买一送一这种情况,我们把它叫做“加倍”(出示课题)能说几个表示加倍的算式吗?(同桌互相说)师:说说4的加倍是多少?2的加倍?7的加倍?10的加倍?……(板书)个别读,全班读。师:请观察一下,这些算式有什么特点?生1:这些算式都是自己加自己生2:两个加数是一样的生2:他们的和都是双数……师:刚才我们知道了买一送一就是加倍问题,那打对折呢,生活中有打对折的例子吗?师:这里有一只面包,原价是6元,那么面包现在多少钱呢?生:3元师:这个3元是怎么得来的?生:把6分成3和3师:能不能再举几个例子呢?猜猜打对折的情况叫什么呢?——(出示课题)“一半”师:说说什么是一半?生:把一个数拆成两个相同的数师:今天我们就学习“加倍与一半”的知识。师:刚才我们说了1的加倍是2,那反过来2的一半是几呢?(补充板书)(个别读,集体读)师:其它的几个算式,同桌小朋友交流一下,该怎样说呢?(补充板书)师:根据一个加法算式能说出与它相应的加倍与一半的两句话吗?我们来读一读。三、教学反思:生活是具体的,数学是抽象的。我们应该把数学抽象的内容附着在现实的情境中,让学生去学习从现实生活中产生、发展的数学。课一开始,我说了逛超市这一话题,马上引起了小朋友的积极关注。我知道小朋友对逛超市可喜欢了,就力求创设了这种生活情境,将所要学习的数学知识与学生的生活实际紧密地联系起来,把生活中的题材引入到数学课堂之中,组织学生有兴趣的思考与学习,使学生体验到数学存在于生活之中,感悟数学的普遍性,更重要的是让学生体会到了解决生活中的实际问题的乐趣。用生活中学生司空见惯的例子切入话题,展开讨论,将生活常识与数学科学知识“超链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使得知识点得以轻松展开并为学生所接受,在体验中建构新的概念体系。这一过程,是从学生熟悉的,感兴趣的生活素材中引出数学问题的,不仅激发了学生的求知欲,诱发了浑厚的学习兴趣,还使学生切实体会到数学就在身边(生活中的“买一送一”,只要送的东西与买的一样,就是数学上的“加倍”),使他们逐步学会从现实生活中发现并提出简单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