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乐府诗集》古辞与本辞及其他张建华【内容摘要】《乐府诗集》中“古辞”和“本辞”都是专有名词,本文着重考察了二者之间的关系,认为,本辞是古辞的文本参照,并在此基础上,对本辞基本含义加以界定。本文认为,本辞是乐奏辞的音乐参照,是拟作的音乐和主旨参照。【关键词】古辞;本辞;乐奏辞【作者简介】张建华(1984—),男,河南方城人,徐州师范大学文学院中国古典文献学研究生,主攻方向为音乐文献。“古词(辞)”是《宋书·乐志》首创的名词,郭茂倩《乐府诗集》沿用这一名称,并另引入“本辞”一名。但具体何为本辞,古辞与本辞之间的关系到底怎样,学术界尚未有清晰的论述。本节在参考前人研究成果基础上,从文献考订、辞乐关系、古辞与本辞主旨关系入手,深入探讨了古辞与本辞之间的关系,并对本辞作出了明确界定。(一)“本辞”释名史宋郭茂倩《乐府诗集》的编排是十二大类之下以各曲调系诗,每一曲题之下分列古辞、乐奏辞、本辞和拟作,如下表:《乐府诗集》本辞(10首)统计表卷数曲题古辞乐奏辞本辞拟作备注三十短歌行无晋乐所奏,魏武帝辞1首1首魏明帝等20首本辞下有魏武帝、文帝晋乐所奏辞各1首三十二燕歌行无晋乐所奏,魏文帝辞2首1首魏明帝等11首三十三苦寒行无晋乐所奏,魏武帝辞1首1首陆机等9首本辞下有魏明帝晋乐所奏辞1首三十五塘上行无晋乐所奏,魏武帝辞1首1首陆机等4首三十七西门行1首晋乐所奏,古辞1首1首无古辞为乐奏辞三十七东门行1首晋乐所奏,古辞1首1首张骏等4首古辞为乐奏辞三十野田黄无晋乐所奏,曹植辞11首萧毂等6首九雀行首四十一白头吟1首晋乐所奏,古辞1首1首鲍照等6首古辞为乐奏辞四十一怨诗行1首晋乐所奏,曹植辞2首1首梅陶等9首古辞未入乐四十三满歌行1首晋乐所奏,古辞1首1首无古辞为乐奏辞《四库全书总目提要》(以下简称《提要》)云:“(郭书)每题以古词居前,拟作居后,使同一曲调,而诸格毕备,不相沿袭,可以药剽窃形似之失。其古词多前列本词,后列入乐所改,得以考知孰为侧,孰为趋,孰为艳,孰为增字、减字。”[1]《提要》将“古词”和“拟作”对举,又将“古词”分为“本词”和“入乐所改(词)”,对照郭书,其意难解。《提要》恐怕把“古辞”和“乐奏辞”合而称之为“本辞”,这样就混淆了“本辞”和“古辞”的概念。实则“古辞”和“本辞”皆是乐府诗中的专有名词,二者指代各不相同。刘永济说:“郭《集》,每以协律之辞与本辞并载,其本辞皆五言古诗也。”[2]其意谓本辞与乐奏辞有所区别。《中国诗史》云:“《乐府诗集》载汉《清商》古辞时,常载两首,一为‘晋乐所奏’,一为‘本辞’……所谓‘本辞’,大约是未经晋乐工修改者。”[3]其意谓本辞与乐奏辞的区别在于是否经过“晋乐工修改”,并把本辞和乐奏辞皆称为古辞。逯钦立说:“郭氏作晋乐所奏者,据《宋书·乐志》也,作本辞者,则本之《文选》及《玉台》等集也。”[4]其意谓乐奏辞与本辞仅有版本之别。萧涤非说:“沈约在《宋书·乐志》里把汉代无名氏的民歌和晋乐所奏的汉民歌,统统称为‘古词’,郭茂倩为了把这两者区别开来,他一方面沿用了‘古词’这个旧名称,一方面又添造了一个新名称‘本词’。所谓‘本词’,顾名思义,就是指的未经晋乐府加工过的汉代本来的歌词。或者说是货真价实的‘古词’……王先生对这一区别似未注意,把‘本词’也称为‘古词’了。”[5]可见,萧涤非是反对把“本词”称为“古词”的,他认为古辞这一概念实际包括古辞本身和乐奏辞两类,与本辞有所区别,与《提要》的意思不同。崔炼农的观点与萧涤非的观点有些相似,他认为:“‘本辞’与乐奏辞相对而设的文献价值无可怀疑”,“乐奏辞具有曾经入乐的明显痕迹,相对而言,‘本辞’则是最初(或前次)入乐之辞;二者的分判本是歌辞文本记录的传统,是配乐歌辞历史发展脉络的片面显现”。[6]崔氏前既说“‘本辞’与乐辞相对而设”,意谓“本辞”与乐辞有文本之别,下又云“‘本辞’则是最初(或前次)入乐之辞”,不知道“最初(或前此)入乐之辞”算不算“乐辞”。如果算,这种说法阐述得似乎还不够明朗。以上诸家都认为“本辞”与古辞存在入乐与否、版本异同之别。王季思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