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文课程教学在基础教育中的地位韩甸中学王晓梅语文学科是一门工具性学科,基础性学科。语文学科本身体现着鲜明的人文色彩。与其他学科相比,有着自己的韵味,自己的风格,自己的价值。语文教学中更能展示出人性的真、善、美。其思想精华,精神内涵犹如涓涓细流,漫漫的滋养着人的灵魂。我觉得语文教学在基础教育中有着不可替代的地位。《新课程教师学科培训教材》有这么一段故事:1987年1月,75位诺贝尔奖金获得者在巴黎集会。有人问一位获奖者:“您是在哪所大学?哪个实验室学到您认为最主要的东西呢?这位白发苍苍的学者说:“是在幼儿园。”“学到的是什么?”“把自己的东西分一半给小伙伴们”“不是自己的东西不要拿”“东西要放整齐”“吃饭前洗手”“做错了事承认错误,要表示歉意”“午饭后要休息”“要仔细观察大自然”……“从根本上说,我学到的最主要的东西就是这些。”老学者回答。这个故事很朴素,耐人寻味。他用感性的,但也是形象的语言告诉了我们,基础教育的性质和任务是什么。作为一名语文教育工作者,我深知:在基础教育中,语文教育有着特殊的功能和地位。这些年来,我也一直尝试着,在教学中发挥着语文教学的特殊功能。在教臧克家的《有的人》时,我适时抓住时机,对学生进行人生观、价值观的教育。让学生从文中去感受鲁迅先生伟大的人格魅力。对人生的价值有一个正确的取向,不要做“活死人”。哪怕是昙花,也要留给世间美丽的一现;哪怕是流星也要留给苍穹一线光明。这样的教学事例,在我这些年的语文教学中是经1常出现的。如《中国人失掉自信力了吗?》《藤野先生》等等,这些事例鲜活,思想内涵深刻的好文章都是我教育学生的极好的范本。每每上完这样的课,学生都会得到心灵的震撼。从他们明亮的眸子中,从他们生动的表情中,我看到了,更读到了他们的心灵世界。可以说,只有语文教学才有如此的功能和魅力。记得在教朱自清先生的《春》时,为了让孩子们都能得到美的熏陶,美的感染培养他们亲近自然,感受自然,热爱自然的美好感情,我带领同学们到大自然中去,感受空气的清新,泥土的芬芳,小草的清香;倾听动听的鸟语,悦耳的蝉鸣;……在与大自然进行了零距离的、亲密的接触之后,我带领同学们回到课堂,在一起去欣赏朱自清的《春》。这时我让大家闭上眼睛,认真的欣赏《春》的朗读带。同学们都陶醉在美好的“春光》中。然后让他们去谈感受、谈想法,谈对春的眷恋与热爱。可以说这是情感的熏陶,这是性格的陶冶,这是人性中善与美的呈现。我想这就是语文课的魅力所在,这就是语文课的迷人之处。通过多年的教学,让我懂得语文教学的学习过程实际上就是主体精神,主体人格的成长和发展过程。“文“与“道”从来不曾分离。有人甚至明确指出:“文就是道”人接受语言的过程与人的精神生长、成长过程几乎是同步的。在语文教学中我坚信这样的说法:学习一个词,就是给人的精神打一扇窗;学习一句话,就是给人的精神打一扇门;学习一篇文章,就是把人领进一番新天地。语文教学中常常要替换一个词语,调整一个句序,说透了,实际就是精神动作--精神替换,精神调整。从这个意义上说,任何时候语文的学习,语言的习得都是跟人的精神成长和人格发展密不可分的。所以多年来,我一直用语文教育对学生的精神进行“培植”发挥语文课程在对学生“基础教育”的形成和提高中的不2可估量的作用。在“百家讲坛”中,于丹老师的《论语》讲座让我百听不厌。《论语》中的思想精髓,就象是一阵阵春风,让你感觉到丝丝的温暖;就象是一场场春雨,慢慢滋润着你的心田;就象是一剂剂良药,医治着人们愚钝、自私甚至是丑陋的灵魂。对于性格正在形成中的学生来说,《论语》中的思想教育,无疑是再合适不过的了。因此,在给孩子们讲《论语》时,我就抓住了这一点。让他们在〈〈论语〉〉中,学会求知与做人。我知道,一个人要想学问大,就必须作到勤学、严谨、积累、惜时、专心、思考、自学、刻苦。因此,我告诉他们,要“默而置之,学而不厌”,让他们牢牢记珠“三人行必有我师焉”,更要让他们晓得“逝者如斯夫不舍昼夜”。对于知识没有彻底了解的,便不是你所拥有的。无论学什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