随着知识经济时代的到来和素质教育的全面铺开,创新教育已经成为教学工作的主旋律,培养和造就具有创新意识、创新精神的各类人才,是时代赋予我们教师义不容辞的责任。创新教育的主阵地是课堂,而备好课是上好课的前提。因此,我们教师应创造性的备好一节课,让每一节课都能注入属于自己创新的火花。结合当前新的课程改革,谈谈在新课改背景下,如何备好一节课?一、冲破观念障碍,刷新教育理念在传统的教学中,“师者,传道、授业、解惑”。教师上课传授知识,都是采用“去问题教育”,即通过教师事先设计好的若干问题检查学生的预习情况,了解学生掌握知识的程度,如果学生把这些问题回答了,那说明学生对教师所讲的知识都掌握了,没有问题了。但事实适适相反,没有问题的学生,问题更多,只是不善于思考,敢于质疑,可以说缺少创新精神,那么在这样的教育方式下,肯定培养不出具有创新能力的人才。而新的课程改革要求教师角色向广度延伸,向深度扩展,以一种课程计划者、实践者、评价者的身份提出问题解决方案,付诸实施,并评价效果。再不是传统意义上的执行课程,而是全程、主动、合作地介入到课程开发、决策、实施、评价等一系列活动之中。因此,教师必须冲破观念障碍,刷新自身教育理念,以适合新课改的要求。二、钻研教材,准确把握课程内容、性质、特点在新课程的视野中,教材绝不就等于课程,课程可称为是一定学段的教材结构,包括每种教材内部要求、各成分的组合以及各类教材之间的整体组合。而教学过程的具体体现则是教材(即教学大纲和教科书等);因此,在准备每一节课之前,必须钻研教材,透彻理解各知识点的地位和作用,准确地把握课程内容、性质、特点,这样才能适到好处地对课程的传授进行合理设计,并与学生一起参与教学活动。例如,在高二“排列与组合”一节中,新教材对其变更极大,删去大量的烦琐计算,目标很明确,主要着重培养学生的实验操作,方法确认。课程要求,学生只要理解两个原理,以及能用“穷举法”解决一些简单问题即可。然而,许多教师对课程的设计安排,性质特点,不做全面了解,只停留在教材知识表面,为了让学生掌握本节知识,盲目按旧教材的知识结构,给学生补充“排列数、组合数公式”等知识。表面上看这位教师给学生增加了许多知识,但是却忽略了对学生“实验操作,方法确认”的能力培养。事实上,新的课程对教材的内容的设计、安排注重于学生“三维”目标的培养,为使教育大众化,同时又是大众教育,因此,课程的编排采用“螺旋”上升;如果需对某个知识点进行提升、深入,则安排在高三课程中进行选修。根据这一特点,教师就能在限定的时间内,进行教学设计,合理安排教学任务,最优化地达到教学目标。否则就违背了新课改的精神,更谈不上备好课。三、充分了解学生,找准教学的起点充分了解学生,这对上好课尤为重要。因为新课改背景下的“备课”,是教学活动的设计,新课程强调把课程视为学生的经验,要求改变学生的学习方式,确定学生在课程中的主体地位,建立自主、探索、发现、研究以及合作学习的机制。而要达到这一要求,必须充分了解学生,找准教学的起点。1、与学习新知有关的原有知识和技能的了解学生掌握新知是在原有的知识和技能的基础上,通过同化与顺应、类比与迁移而得到新知识的。例如:在三角函数中“任意角”的构建,是在原有“角”的概念的基础上,为了更好地解决实际问题中的不同程度的“角”,于是顺应产生“任意角”的概念,进一步对角的概念推广。因此,为学习新知做好铺垫,了解学生的知识与技能,找准教学的起点。2、预见对新知识、新技能的掌握情况由于各课程要求,教材的程度各不同,加上学生能力的限制,因此事先必有预见性地估计学生对新知识、新技能的掌握情况,备课时,针对性地对“难度”分解,使学生易于掌握新知,同时在拉起学习的自信心。3、了解学生的心理准备状况了解研究学生心理是备好课的切入和关键。我们知道,课堂教“子(特别是新课改下以主体教学模式为主的教学)要获得成功,关键是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使其积极主动地参与到整个教学过程。因此,教师备课要把握学生的心理规律、心理特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