应试教育与素养教育的区别(10 页)Good is good, but better carries it.精益求精,善益求善。应试教育与素养教育的区别: 据有关讨论材料表明,建国以来,我国基础教育的进展,大体经历了四个阶段:第一阶段为偏重“双基”(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训练)阶段,即偏重掌握基础知识与形成基本技能。这个阶段从 1949 年至 1979 年,为期约 30 年。第二阶段为强调智力阶段,即强调进展智力与培育能力。这个阶段从 1979 年至1982 年,为期仅 4 年。?第三阶段为重视非智力因素阶段,并把非智力因素与进展智力、培育能力结合起来。?这个阶段从 1983 年至 1989 年,为期约 7 年。第四阶段为加强素养教育阶段,即从根本上克服传统教育的弊端,逐步实现由“应试教育”向素养教育的转轨。这个阶段大约从 80 年代未 90 年代初开始,现在正处于全面转轨的攻坚阶段。那么,什么是素养?什么是素养教育?什么是“应试教育”呢?素养,作为一个理论命题,有其丰富的内涵和宽阔的空间,而且有多维的审视角度和思路。一般说来,所谓“素养”,通常具有两个层面的涵义:第一种涵义是生理上的“素养”概念,主要指人们天生的感知器官、神经系统,又称遗传因素或天赋;第二种涵义是教育学实质也是社会学上的“素养”概念,主要指后天社会性的一面,认为素养是在先天某些因素的基础上,主要通过后天教育和环境影响而形成的一系列知识技能、行为习惯、文化涵养、品质特点的综合。换句话说,人的素养是指人的进展总水平,是人的诸种属性的综合,是由各种品质构成的整体结构。先天获得的遗传素养是后天形成基本品质的物质前提,而后天的环境与教育则是先天遗传素养能否进展的条件。举一个很明显的例子:一个先天的聋哑人,当然不可能成为一名音乐家;但假如一个人的音乐天赋再好,却没有得到后天的培育,也不可能成为一名音乐家,因此,提倡素养教育就是要使每一 名学生先天获得遗传素养得以充分的进展,同时使他们获得当今社会所需要的各种品质。国家教委朱开轩主任指出:素养教育从本质上说,是以提高全民族素养为宗旨的教育。素养教育是为实现教育方针规定的目标,着眼于受教育者群体和社会长远进展的要求,以面对全体学生、全面提高学生的基本素养为根本目的,以往重开发受教育者的潜能、促进受教育者德智体诸方面生动活泼的进展为基本特征的教育。全国中小学素养教育经验沟通会明确提出:“应试教育”不是对以前和现行基础教育的概括,而是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