让历史教学充满生活的气息一建立民主平等、友好合作的师生关系教学本身就是一种双边活动,是教师与学生的互动过程。让历史课教学生活化的首要前提是教师的正确定位,即按照现代生活教育理论建立民主、平等的新型师生关系;其次要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即创设一种多主体的平等对话式的课堂交往模式。“只有学生带着情感,全身心投入到学习中去,才会对他的学习产生深刻的影响。”“从沟通的角度来看教育效能,我们发现学生中,学生往往是先喜欢教师,再喜欢教师所提供的教育,他们很注重对教师的整体感受是‘喜欢’还是‘不喜欢’,然后再来决定是‘接受’还是‘不接受’。当一个学生喜欢一个教师后,对这个教师所给予的教育影响会产生很大的接纳感,会带着良好的情感来正面理解教师的语言,接受教师的要求。”因此,要学生对你所教的学科有浓厚的兴趣,就应建立起平等的师生关系,和学生交朋友;同时要重视学生思维的独立性,善于倾听学生的声音,把课堂时间还给学生,让学生有充足的时间自己动脑、动心、动情、动手,只有使师生关系生活化,建立民主平等、互助互信、友好合作的师生关系,才能使历史课教学生活化顺利开展,让历史课堂成为师生所共同拥有的生活世界,彰显生活的意义和生命的价值。二教学内容体现生活化历史虽然是过去的东西,但它反映的是由近及远,循序渐进的客观事实,现实就是过去一种延续。在生活中,我们所遇到的很多问题,它们的形成不是瞬间的,而是有着各自的历史渊源,因此只有植根于生活现实并为生活服务的课堂,才是具有强盛生命力的课堂。历史老师要有敏捷的思维和锐利的眼光,善于捕捉生活的细节及与社会热点问题,并将其融于教学之中,以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和兴趣。首先,历史生活化教学要注意走进学生生活。在实际的历史教学中,我们要多了解学生的生活世界和生活感受,并与历史知识相结合,才会让学生在学习过程中产生强烈的共鸣,并由这种历史认同感引发他们进一步学习的兴趣。例如,在讲述中国早期政治制度的特点“启继承父位,王位世袭制代替禅让制而后盛行于封建社会”一课时,我们要结合现实实际情况来设计生活化质疑问题,如“王位世袭制为什么能够在整个封建社会生存延续下来呢?它反映了人们怎样的心理特征?这样的世袭与我们现实社会上的私人企业主把企业或产权传给自己的子女现象有什么共同点吗?如果你是私企老板,你会怎样处理你企业继承权问题呢?”引导学生联系现实社会中与自己有着密切关系的某些现象来思考这一特定的历史问题,不仅让学生理解了什么是世袭制,而且还把学生引入教学主旋律之中。再次,历史教学要时常与时事热点紧密结合。心理学研究证明,高中生求知欲强,他们关注时事政治和国际关系,同时热衷历史与现实的联系。如在讲述中国清末边疆危机一课时,我们适当引入温家宝总理“环法之旅”、台湾问题及东突组织在新疆制造恐怖事件等时事,都会引起学生广泛的关注和兴趣,学生都会不约而同的联系、想象发生某一时期相类似的历史事件,进而在教师引导下理解和把握过去与现在之间某种内在关联,使学生得到知识面的拓宽和思维境界的升华,同时适当引入时事是也对学生进行国情教育、爱国教育,帮助他们树立正确的世界观和人生观。这正如杜威所说的“生活即教育”。由此,我们更要顺应新课标的理念,以教材为框架,把现实生活中的素材引入课堂教学之中,将历史知识赋予一定的生活意义与生命价值,使历史这一过去的生活与学生的现实生活紧密连接在一起,让学生感受到生活中处处有历史知识,更好地领会知识。三教学组织形式设计生活化建构主义认为,学生对知识的真正接受,只能依靠他自己的自主建构来完成。学生是学习的主体,是开展课堂教学最重要最基本的要素,所以在教学过程中必须让学生动起、活起来,主动参与教学活动,是实现历史课堂教学效率一个根本途径。历史教学活动设计的生活化,它以创设特定的历史生活化情境,能够最大限度吸引学生眼球、激发学生对已知历史现象发表评论,使学生“身临其境”地感受历史、认识历史,增强学习兴趣。比如在教学《列强入侵与民族危机》时,就可组织同学进行模拟电影《东京大审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