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化生活》教案总体目标: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帮助学生认识中国共产党始终代表中国先进文化的前进方向,认同面向现代化、面向世界、面向未来的,民族的科学的大众的社会主义文化;懂得文化传承、文化交融和文化创新的意义,大力弘扬中华民族精神;正确对待各种文化现象,辨识落后文化,抵制腐朽文化,积极参加健康有益的文化活动,投身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不断追求更高的思想道德目标。教学要求:(1)了解生活中文化现象,获得参与文化活动的基本知识和基本能力,提高文化赏析、文化修养水平。(2)正确看待传统文化、外来文化,增强文化创新意识。(3)感悟中华文化的价值,懂得弘扬中华民族精神的意义,明确发展先进文化、支持健康文化、改造落后文化、抵制腐朽文化的重要性和必要性。(4)积极投身于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不断追求更高的思想道德目标。教材体系:教材框架结构的整体设计为:教学方法:话题教学法,讲解法,讨(辩)论法等。教学时间:2016年8月29日—2017年1月20日,共28课时。课时安排:第1课时体味文化第2课时文化与经济、政治第3课时感受文化影响第4课时文化塑造人生第5课时第一单元综合探究第6课时世界文化的多样性第7课时文化在交流中传播第8课时传统文化的继承第9课时文化在继承中发展第10课时文化创新的源泉和作用第11课时文化创新的途径第12课时第二单元综合探究第13课时源远流长的中华文化第14课时博大精深的中华文化第15课时永恒的中华民族精神第16课时弘扬中华民族精神第17课时第三单元综合探究第18课时色彩斑斓的文化生活第19课时在文化生活中选择第20课时坚持先进文化的前进方向第21课时建设社会主义精神文明第22课时加强思想道德建设第23课时思想道德修养与知识文化修养第24课时第四单元综合探究复习4课时:每单元复习1课时。1第一单元第二单元第三单元第四单元为什么:怎么看:是什么:怎么办:文化概念的界定文化的意义:文化与经济、政治中华文化的精髓文化的认同:中华民族精神文化发展的一般过程文化的传承:传播、继承与创新文化建设的基本要求文化的选择:当代文化生活文化一般中国文化第三单元中华文化与民族精神第六课我们的中华文化第13课时源远流长的中华文化目标内容:运用中华文化发展的典型事例,说明文化的力量深深熔铸在民族的生命力、创造力和凝聚力之中;展现源远流长的中华文化是中华民族延续和发展的重要标识。提示建议:(1)讲座:中华文明是世界上唯一没有中断的文明。(2)演示:一些古代文明的相继衰落、中断、湮灭;海外华人的民族情结的资料等。(3)文化心理、文化传统、思想情感的认同,体现着中华文化的包容性,彰显着中华民族的文化标识。具体要求:(1)知识:识记中华文化源远流长的主要见证是文字和史学典籍;文字的作用、意义;史学典籍;中华文化的包容性。理解中华文化源远流长的发展过程,是世界上唯一没有中断的文明;汉字与史学典籍是中华文化源远流长的见证;如何再创中华文化新的辉煌。(2)能力:培养学生辩证分析能力,辨析中华文化的区域特征,说明中华文化是中国各族人民共同创造的;展现源远流长的中华文化是中华民族延续和发展的重要标识。(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理解中华文化源远流长,博大精深,是人类文明史上唯一没有中断的古老文明。不同区域的文化和各个民族的独特文化都是中华文化的重要组成,彰显着中华民族的文化标识。增强学生的民族自豪感、自尊心和自信心,增强爱国主义情感,为将来投身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奠定良好的文化思想。教学重点:中华文化的包容性;中华文化源远流长的主要见证是文字和史学典籍。教学难点:如何再创中华文化新的辉煌。教学过程:(一)确立生活主题我们的中华文化之中华文化源远流长。视频:秦始皇兵马俑思考:看了这一视频,你感受到了什么?(中华民族具有辉煌灿烂的历史,中华文化源远流长)(二)探究生活问题1.中华文化为什么能够源远流长?2.今天,我们应怎样续写中华文化的壮丽篇章?(三)解除生活疑惑一、古代中华文化辉煌的历程在学生谈感受的基础上,教师进一步提出:世界文明最初的发祥地是巴比伦、印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