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题一命题贯通高考热点透析一、民族主义专题概述民族主义是一个永恒的话题,作为一个高考的热点,2017年课标全国卷Ⅰ以非选择题的形式直接呈现。在全球化快速发展的今天,既要保护主权又要让渡主权融入全球化是当今世界大多数国家面临的两难选择,民族主义成为高考的长效热点是必然的。近几年,欧盟进程坎坎坷坷。有两件大事反映了欧洲一体化的道路上出现了分水岭。一是除英国之外的欧盟27国领导人在罗马举行特别峰会,隆重纪念标志欧洲一体化起步的《罗马条约》签署60周年;二是英国全民公决“脱欧”。罗马特别峰会的关键词是“团结”,而英国“脱欧”的关键词是“分手”。美国正式开启了“特朗普时代”。“特朗普主义”的核心是以“美国优先”的全球利益再分配。因此,无论是就业政策、产业政策、贸易政策、能源政策以及外交政策无不与所谓的纠偏“全球化轨道”为出发点,重构全球秩序与格局。未来无论特朗普的施政纲领还有多少不确定性,但特朗普是带着对“全球化”的“怨恨”和“愤怒”,以反建制、反主流的角色上台的,这不仅预示着全球层面由此引发一场经济结构的再造,也意味着全球将不得不面对以强硬的民族保护主义和资源要素流动壁垒为特征的逆全球化的冲击。学科链接(一)中国传统民族主义1.中国传统民族主义的主要内容(1)“华夏中心观”。(2)“华尊夷卑观”。(3)“夷夏之辨观”:种族之辨“非我族类,其心必异”;文化之辨“诸侯用夷礼则夷狄之,进于中国则中国之”,只能“以夏变夷”,不能“以夷变夏”。2.鸦片战争后中国传统民族主义遇到了挑战。(二)西方近代民族主义的传入及中国民族主义的形成1.梁启超最先引进“民族”“国家”和“民族主义”这些概念,而且把这些概念联系在一起,形成了民族主义的完整框架。2.孙中山对中国近代民族主义理论的积极贡献是提出“民族平等”“五族共和”,力避种族屠杀、国家分裂。(从民族革命到民族再造)3.一战后,中国民族主义多元化、群众化。4.中国的民族主义第三波浪潮是中国共产党自下而上的国家建设。(1949—1978年)5.新民族主义:现在正处于中国民族主义的第四波浪潮中。这一波民族主义与全球化、市场化和国家的真正崛起相关联。(1978年至今)(三)当代中国民族主义的基本诉求1.政治层面:维护中华民族国家统一与主权完整。2.经济层面:维护经济利益以实现民族国家富强。第一,反对全面开放,主张适度开放。第二,主张发展中国的战略产业。第三,积极推进区域化,建立亚洲经济圈。3.文化层面:抵制西方话语霸权以建构民族新文化。(四)民族主义的形成与发展1.民族主义的形成(1)文艺复兴时期:相对于当时的神权政治提出强化世俗王权,建立统一民族国家的主张。(2)宗教改革:教随国定,民族语言、民族国家等。(3)早期启蒙思想:思想界出现了以“民族国家”取代“王权国家”的思潮,意味着资产阶级要夺取传统贵族的政治权利,同时人民主权理论也应运而生。这种思想比纯粹反对教会的王权国家理论又进了一步。(4)法国启蒙思想:卢梭和德国思想家赫尔德都被认为是“近代民族主义之父”。(5)法国大革命标志着近代民族主义的形成(宗教神权—王朝王权—人民主权)2.民族主义扩张时期(19—20世纪)——殖民扩张与反扩张(1)殖民者侵略:民族主义成为列强对外扩张的工具。(2)被殖民者的反抗:亚非人民反对法西斯侵略的斗争。(20世纪三四十年代)3.冷战时期的民族主义——两大意识形态的对抗冷战时期,民族主义异化为意识形态的对抗,其地位的变化和嬗变的轨迹又与意识形态紧密相连。根据其性质和内容,民族主义地位的变化经历了三个阶段。(1)第一阶段,从“二战”结束到20世纪50年代末60年代初。二战后,以美国为首的西方资本主义力量与以苏联为首的东欧、亚洲新兴的社会主义力量之间,出现了广泛的对抗。民族主义话语被意识形态之争掩盖。冷战政治还导出了“民族分裂”的一场国际大戏。(2)第二阶段,从20世纪50年代末60年代初到20世纪70年代中期。这一时期为民族主义地位的转化时期,表现为民族独立运动继续发展,两大阵营内出现对美苏的抗争,不结盟运动成为第三支国际重要力量。在民族主义与意识形态的关系上,后者逐渐让位,前者开始向主流地位转化。(3)第三阶段,从20世纪70年代中期到冷战末期。民...